作者 | 乐居财经 何缘 姚育宾 罗金婷
【编者按】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回望这四十年来,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每一个前行的脚印,都充满艰辛与血汗,也交织着憧憬与希望。
改革开放大时代降临,在这个令世人皆肃然起敬的日子里,一个崭新的行业也在默默酝酿力量,期待破土而出的一天。拓荒者在这片古老而孕育生机的东方热土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歌行!
《中国地产史记》系列之2001年,纳斯达克股灾的阴影、世界股市崩盘以及恐怖主义袭击事件都给这一年定下了艰难的基调。好在,中国经济正在夹缝求生,房地产企业更是不惧困苦,勇于寻找更为广阔的空间。打破上市禁令、圈地运动、穗军北伐,无一不在昭示着,奋进与创造。
致敬改革开放,乐居财经独家策划《中国地产史记》,第十五回:2001年,房企上市潮全开启。
2001年,虽然也是由一组普通数字组成的年份,但这个数字,却代表着人类社会终于跨进21世纪。
作为新世纪元年,其标志感尤为强烈,以致于许多年后,人们回忆起那个年代,仍有数不清的故事可以讲。
好,这一篇,就从2001年发生的房地产企业资本故事开始讲起。
如果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着墨重点是房企诞生阶段的话,那么21世纪第一个十年将迎来波澜壮阔的企业上市大潮。因此,若给2001年的房地产打上个标签,那么这一年堪称中国房地产企业“上市年”。
在《中国地产史记》2000年篇章里,我们已经提到,2000年中国逐步放开了对房地产企业上市的政策限制。进入2001年,酝酿多时的天鸿宝业(首开)、金地集团、天房发展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再加上新城控股也在B股挂牌,2001年可谓是地产界重启上市元年。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成长周期,在《中国地产史记》2001年以前的篇章里,我们每个年份都会在房企创立上着墨篇幅比例较大,时值中国房地产企业成立高峰期,借助改革开放大潮,一大批房企如雨后春笋涌现而出。
但从2001年开始,新创建的房企越来越少,更多的房地产企业进入了冲刺资本市场的阶段,上市也将成为2001年之后各大房企继创立之后重要的战略目标。因此,《中国地产史记》此后的篇章报道主要方向将从房企成立向房企上市转变。
把目光重新回到全国房地产发展大势,自从中央提出拉动内需的战略决策之后,从1996年5月1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在此后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开启了八次令人眼花缭乱的降息周期,此举旨在分流国民储蓄,拉动中国内需,刺激经济消费。
对于刚刚经历一百多年穷日子的中国人来说,财富达到前所未有的渴求程度,此前大量国民将赚回来的钱存入银行,但降息之后,银行利息并不能满足财富保值增值的功能。因此,这轮刺激内需的降息,虽然将钱赶出银行,但并未直接进入消费市场,而是很大一部分涌入股市。
投资股市,赚取更多的钱,成为当时国民普遍的选择。1996-2000年五年时间里,虽然股市起伏不定,但中国股市总体震荡上扬,呈现长牛行情。火爆的股市激活了国人的投资热情,纷纷进行银行储蓄“乾坤大挪移”,把存款转投到股市。
然而,2001年7月26日,中国股市开始暴跌,这轮“跌跌不休”的行情持续到10月19日时,沪指已由6月14日的2245点峰值狂挫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超过八成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蒸发40%!
股市与楼市的跷跷板效应开始显现,对股市绝望的国人开始进入另一投资领域:中国楼市。资本市场上的游资撤离股市,逐步向楼市转移,从2001年开始,房地产的投资功能日益显现。与股票仅有单位投资属性不同,房地产具有居住和投资双重属性,买房子不仅能居住还能让资产保值甚至增值。这也是很多国人在股市与楼市之间最终选择买房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此背景下,2001年进入新世纪的楼市稳步提升,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比上年同期约增长29%,其中,商品住宅投资施工和竣工面积均增长20%以上,商品房的销售额增长29%左右。
这归结于福利分房政策的结束、土地交易价格的攀升、股市的不景气以及房改的继续深入。资料指出,当年市场需求形势见好。房屋销售价格上涨2.2%,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7%,房屋租赁价格上涨2.8%。
就这样,2001年的中国可谓是举国沸腾。有趣的是,当年沉浸在国富力强、经济前景一片大好的国人们,不曾想到十几年后他们将陷入高速发展后的另一个现实困境。
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北京房价不到5000元/平方米;上海一手房均价3500元/平方米;广州市一手房均价为4220元/平方米;深圳一手房均价5531元/平方米。
如今,一线城市房价高企,刚需逃离论甚嚣尘上。但不论如何,在2001年的中国,即便人们还未来得及消化这个令人亢奋的年份,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全新世纪已经徐徐展开。
1、上市禁令全面解除
对接资本市场,成为了一件赶潮流的事情。
从本质上来说,房地产其实是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房地产板块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于可以说,中国上市房企的盈利水平,影响着A股市场指数涨跌走势。证券市场对房地产企业能够起到提高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作用。
早在《中国地产史记》1991年篇章里,就写到中国第一支地产股在深圳诞生了,也就是万科A。1992年,受南巡讲话鼓舞,中国经济发展迅猛,房地产业也蓬勃兴起,万科A的股价也一路飙升,从10.3元狂涨至29.5元,增幅高达182%。受此影响,随后两年,中国又有20多家房地产企业涌入股市,掀起中国房企上市第一个小高潮。
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与中国早期诸多行业面临的困境类似,中国房地产行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出现了过热行情,导致1993年6月23日,中央暂停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
直到2001年3月12日,北京天鸿宝业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才宣布长达八年之久的房地产公司上市禁令全面解冻。
这一点,我们在《中国地产史记》2000年一文中有更为详细的披露。毋庸置疑,房地产市场的高利润率成为了这场上市潮争相追逐的标的。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起往后三年约有250多家非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或直接进入的方式介入房地产业。
先来看看2000年获批的天鸿宝业、金地集团、天房发展三家公司的情况。是的,在2001年这一年他们都顺利如期登陆资本市场,再加上B股上市的新城控股,2001年可谓是地产界重启上市元年。
天鸿宝业,后来借壳上市更名为首开股份。这家成立于1993年的北京龙头国企,参与过多个超大社区和国家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2016年实现销售额突破600亿元,被称为“最懂北京”的房企。
金地集团,2001年,这时候的金地已经成功在房地产行业中闯荡八年了。上市这一年,他的总资产是11.3亿元,营业收入是5.7亿元,营业利润为8400万元。
在金地上市初期的三年,高速发展成为标签之一,这也为他赢得了并列“招保万金”四大天王的美誉。到了2004年,招商、保利、万科、金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4.7亿元、45亿元、76.6亿元和31.7亿元,差距并不大。
然而,时不与我。投资经营过于低调审慎,导致金地错失在地产黄金十年腾飞的机会。尽管金地宣称坚持速度和效率平衡,这也无法掩盖其掉队的事实。
与此同时,天津本地一家龙头房企——天房发展在上交所成功发行股票并上市,成为天津市房地产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尽管背靠大树,但天房发展不尽如人意。2016年总营收仅35.31亿元,净利润却亏损3.76亿元。最新消息指出,天津市国资委已于2017年6月7日在天津市产权交易中心公布了天房集团国有企业混改的信息。
一个有趣的番外是,由于天房发展明确了投资者的入围条件是国内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前30强。于是,总部同样位于天津的融创一度被盛传为混改参与对象。
紧随其后的新城控股,也在深沪两市挂牌,揭开了新一轮房地产市场大规模快速发展的序幕。
《中国地产史记》1993年篇章中正式登场的新城控股,也在2001年亮相资本市场。子公司新城地产通过重组江苏五菱后在B股借壳上市,成为江苏省首家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即日后的江苏新城。
2015年12月,江苏新城完成“B转A”,成为第一家获准B转A的民营房企,并更名新城控股。2017年,在克尔瑞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中,新城控股全年销售额达到1260亿元,成功晋级千亿军团。
尽管2001年天鸿宝业、金地、新城、天房发展的上市只是房地产行业当中的一点点涟漪,但终究还是改变了潮水的方向。往后数年,“上市”一词将在《中国地产史记》中大篇幅提及。与之相反的是,21世纪后新兴成立的房企已然不多了。
朗诗集团是一家从事绿色科技地产以及相关产业的专业性房地产开发公司,他于2001年12月24日成立。两年后,朗诗首个项目——朗诗熙园在南京面世。
作为绿色人居领跑者,朗诗集团创始人田明有着自己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可能与他曾经的公务员身份有关。
时值第二波公务员下海潮的末期,40岁的田明终于在2001年底下定决心,以南京处级干部之身下海。
这些年来,田明的目标很明确。“以绿建技术为基础的纵向多元化的绿色集团公司,这是百年企业的基础。”苦心耕耘后,目前朗诗获得绿色三星的项目有26个,自有绿建研发基地1个,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跑赢大部分同行。
2016年,朗诗集团实现经营收入约48.45亿元,同比大幅上升170.2%。年度利润约6.07亿元,同比上升26.5%。
这一年,成立已经有些年份的企业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2001年,龙湖打造首个别墅项目——重庆香樟林,实现产品战略升级,开始涉足高端住宅业态,龙湖别墅横空出世之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路狂飙,以其卓越的品质,成为中国地产界别墅风向标级别产品。
2001年,远洋地产迎来历史性的战略重组,两家中国重量级央企强强联合。中国中化集团以现金3.76亿元增资入股远洋地产,与原远洋地产大股东中远集团各占50%股权。经过资本运作之后,远洋地产转换为红筹结构,并实现在境外注册。
然而,三年之后的2004年,中化集团自己筹建了其境外地产平台方兴地产。并于2007年,方兴地产与远洋地产近乎同步在香港上市。鉴于香港监管当局避免同业竞争的规定,中化集团也逐步退出远洋地产。
2、激活楼市
从外部环境来说,申奥成功与成功入世对中国楼市的利好非常明显。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来说,即便聪慧如王石,也未曾看透当中的玄机。
彼时,王石信誓旦旦地预言,加入WTO之后,房价将下跌15%。后来的事实,成功让这句话变成了一个笑谈。
撇开数据不论,2001年全国房地产进行得如火如荼。8月,温州第一支飞机炒房团前往北京,共有134人,创下了过亿元成交额。几天后,另一支火车炒房团前往杭州。
在广深二地,也出现了各种新兴名词。比如,深圳"中海阳光棕榈园"开盘,创下数百人排队八天七夜、前两日售出305套的记录。
据媒体记载,“当时中海深圳总经理刘爱民计划组建客户服务部,并与深圳房地产信息网合作运营CRM(客户关系管理)。通过深圳本土网络平台,中海地产不仅成功建立起了与客户的连接,并在一系列的互动活动中进行了项目口碑的传播,不经意间开启了地产网络营销时代。”
10月,广州举办了首届中国广州住宅产业博览会,当地媒体报道称,“在七天的住博会期间,客流量已近200万人次,参展商开出的免费看楼车达5000车次,成交额达5.62亿元,滚滚人潮不仅带旺了房地产业,还拉动了住宅相关产业以及珠江新城一带园博会,购物嘉年华等大型活动的消费。”
11月,广州市政府正式宣布:在五年内把小南沙建成广州的“尖沙咀”,大南沙建成广州的“东京湾”。在这一规划的引导下,广州城市“南拓”一时间处于风口浪尖,而南沙也逐渐被视为继华南板块后的又一楼市发力点。
不过,在往后十多年里南沙楼市并未达到人们预期的火爆。直到2016年前后,南沙才刚刚迎来一波涨价潮。
进入2017年,中央在两会正式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这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大湾区,未来将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竞争,与纽约大湾区、东京大湾区、旧金山大湾区同台PK。至此,南沙又籍着一波政策利好,加冕中国首个大湾区光环,向着16年前广州政府提出的“东京湾”迈出坚实的一步。
除了住宅市场,2001年的租赁市场同样火爆。国家统计局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这一年,全国办公用房、厂房仓库等生产性用房的出租率均在80%以上,随着宏观经济转暖、国家投资力度加大和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部署的全面实施,以及加入WTO的影响,非住宅市场的需求持续增加,全国生产性用房租赁价格持续保持涨势。
如果看回商业地产,可能大家更能设身处地体会当时国人的热闹。2001年后,国内开发商纷纷进军购物中心。我们所熟知的万达、华润、中粮、宝龙等企业都在此后陆续崛起,从二三线城市到一线城市,他们积累了大量开发经验。
2001年,凯德中国(原凯德置地)正式在华成立。第二年,北京雅诗阁服务公寓——北京最大的奢华服务公寓开业;2004年,中国首个来福士综合体——上海来福士广场盛大揭幕。
目前,凯德在中国12个城市布局了23个综合体,总建筑面积超过620万平方米,成为布局综合体最多的外资发展商。
2001年,由香港瑞安集团开发的上海新天地竣工,这无疑成为港资企业在国内打造的一张城市名片。由此,瑞安商业地产“天地” 模式的成功运营,令其在国内各大城市获取一线土地资源如鱼得水。
然而,近年来瑞安变卖资产,新天地暂停上市计划的消息屡屡不绝。从2013年至今,瑞安一口气卖完上海、武汉、佛山部分项目,共套现超过250亿资产。
还是在上海,这一年恒隆广场开业。一瞬间,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时尚高地。2016年,上海恒隆广场逆势实际录得6%的增长。
厦门,SM城市广场开业,这是SM集团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这家来自菲律宾的商业地产领军企业,其创始人施至成祖籍福建,后逃难到菲律宾以卖鞋起家。
在2016年福布斯菲律宾50富豪榜中,施至成从2008年至今稳居首富席位。目前拥有数十家公司的股权,包括菲律宾第二大银行,同时在全世界拥有53家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和东南亚最大的购物城。
在中国,除厦门外,SM城市广场还布局了晋江、成都、苏州、重庆、淄博、天津、扬州等地,运营中的购物中心总建筑面积超过95万平方米。
同年,万达开发了第一个万达广场——长春万达项目,标志万达正式进军商业地产领域。同时,万达与沃尔玛签订了相当苛刻的合同后,在第二年试水“沃尔玛入驻+底铺销售”的模式中,一层店铺被迅速售罄,最高售价达到了6.8万元/平方米。
万达集团在官网上如是定义这个独特的年份,“2001年是万达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是转折、起飞的一年,跨区域经营获得了巨大成功。”
北京,久负盛名的东方新天地终于亮相了。它坐拥长安街,毗邻天安门广场,坐落在目前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建筑群之一的东方广场内,是京城名副其实的商业地标。
在2001年的中国,商业地产初露苗头。时间推移到2010年前后,商业地产将迎来全面爆发式增长。这一点,在往后的《中国地产史记》系列报道中可以看到将有更加详细的篇幅加以介绍。
前文提到,粤军北伐以及申奥、入世成功等一系列因素刺激了楼市发展,这里面不仅有一手楼的活跃,还带来二手房交易的火爆。在此背景下,大量二手中介公司应运而生了。2001年11月,左晖创立了链家的前身——链家·宝业,从此开始了链家创业之路。
早在1992年,左晖从北京化工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北京郊区工厂工作,但没多久,他就选择了辞职。手持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文凭,左晖来到中关村,选择在一家软件公司担任客服,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接听电话,收集客户反馈各种意见。
回忆起早年这段经历,当时才刚毕业的职场“菜鸟”左晖对这种电话轰炸工作环境仍心有余悸。一个电话刚拿起,还没来得及说开口问好,旁边不远处的另一个电话已经响起,电话铃那焦急的催促之声,让左晖应接不暇,以致于左晖整天耳朵嗡嗡响个不停,脑子经常一片空白。左晖这份工作坚持了3年,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1995年,左晖转型做市场销售。拼劲十足的他常常为了一个项目可以拼几个月,每个项目都做得比同行客观详实。但又熬了3年,并未有显著进展。此时的左晖也意识到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里,很难发挥潜力,只有找到发挥自己长处的方向,才能做成事。于是,左晖开始筹划创业。
此前《中国地产史记》篇章介绍过,郭广昌与校友创办复星,叶惠全跟校友创办中恵熙元,今天提到左晖的创业,也是跟校友有关。不同的是,左晖的创业又是一个地产+足球的故事。
就在一个夏季夜晚,左晖跟大学校友一起去看北京国安队的甲A足球联赛,北京队取得一场大胜,让他们看得激情澎湃。于是,当天晚上,左晖跟校友一起畅谈起“25岁出来单干”的约定。在足球激情的刺激下,左晖和两个同学每人拿出5万,凑钱创业。
他们选择首个创业项目是卖保险,从此左晖每天沉浸在对冗长枯燥的保险条款研究之中,又花了大量时间培训员工,把手下打造成一支高执行力的团队。时间又过了3年,这次创业让左晖收获颇丰,当他们退出卖保险这个行当时,收益已经是投入的100倍。
2000年,左晖找到《北京晚报》合作,举办了房地产个人购房房展会,这次活动出乎意料地火了起来,成千上万的市民闻讯纷纷赶来参会,竞相涌入会场,现场一度失控。这次在房地产领域的小试牛刀给左晖很大启发,他意识到中国的购房市场庞大消费能力正在迅速形成。
2001年11月,左晖正式开办了链家。创立第二年,成为中国建设银行指定按揭代理机构,链家同步推出二手商品房转按揭业务。2003年,成为"中央在京单位已购公房上市出售定点交易"代理服务机构。2004年,左晖把公司正式更名为“北京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于是,又用了3年时间,链家终于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在房地产占据一席之地的链家,随后启动了全国中介大并购,先后把上海德佑地产、深圳中联地产、杭州盛世管家、重庆大业兴、济南孚瑞不动产、广州满堂红等各大城市初具规模的中介代理公司收入囊中,一举奠定了行业老大地位。链家最令人侧目的是,在行业里首推“真实房源”倡议,并发动一场场房源大战。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左晖,也在中介行业里率先启动互联网+房地产的战略,建立了一整套“楼盘字典”大数据系统,整合了全国32个重要城市、8千家中介门店共计8000万套房源。
3、圈地运动
走过初创期,房企开始跑马圈地。
全国楼市看广东,广东楼市看华南。华南板块的大盘开发模式对中国的房地产产生了极强的示范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地产史记》将花大笔墨描绘这片神奇土地的原因。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先机、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使华南成为最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新潮的区域。这个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敢闯、务实企业家的地方,迅速走在全国房地产的前列,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地产神话,并至今被奉为中国房地产界的一面旗帜。
在《中国地产史记》2000年篇章里,我们曾经描述了2000年五一黄金周,华南碧桂园开盘盛况,看楼车连成长龙,售楼大厅、样板房人山人海,超级大盘模式震撼了每个到场的看楼客,华南碧桂园一战成名,也带动整个华南板块进入高速发展期。
2001年五一黄金周,以星河湾的高调入市为标志,华南板块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开发商口径称,该项目开盘一个月就卖了3个亿。还有几个被广泛引用报道的数据是,“4月28日开盘到5月7日,星河湾样板房鞋套用了近20万对,饮用水用了1200多桶,瓶装水约510箱,纸杯用了20万个,每天240趟看楼车往返广州座无虚席,发放销售资料12万份,约有18万人被星河湾吸引到了现场。”
星河湾这一仗打得漂亮,也为同年下半年入市的南国奥园、锦绣香江、华南新城等大盘开了一个好头。其中,南国奥林匹克花园开盘八天就卖光首期1000套单位,创造了“开盘就封盘”的奇迹。该项目成功地将房地产与教育、高尔夫等产业完美符合,堪称中国房地产史上复合地产模式下的又一经典之作。
同时,锦绣香江花园首批豪华别墅组团率先面世。因其首个产品就是顶级别墅,不难看出从一开始就定位高端品牌的战略野心。
华南板块各大项目有个共同点:规模大,配套多。
上世纪90年代早先已经开发的祈福新邨占地6500亩、广地花园1200亩,2000年开售的华南碧桂园1200亩,而2001年加入战局的星河湾也有1000亩、南国奥林匹克花园3000亩、锦绣香江4000亩、华南新城3000亩,再加上即将在2002年开盘的4500亩雅居乐花园,上述八大项目被地产界合称“华南板块八大金刚”。
可以说,研究中国楼市、大盘模式,都绕不开广州华南板块房地产开发,这是中国城镇化的鲜活标本。“八大金刚”开拓了华南板块的新时代,更是将中国楼市引领进入新的纪元。这个片区谛造了楼市全新的篇章,也掀起中国城镇化进程高潮。
数据也证明了这一切。2001年开始,华南板块不论是一手交易规模还是二手交易规模都列居广州楼市榜首。2002年,番禺区成为广州楼市重量级“粮仓”,一手房成交总量约占全广州市商品房成交总量的26%,源源不断提供房源供应。另外,二手房成交总量更是高达36%。
据当时媒体报道,“ 2001年广州十强销售楼盘中,华南板块占据7个席位,头五席中华南板块的楼盘又占了四席。”
实际上,在众多公开资料中,市场如是定义华南板块“广州沿华南快速干线南联番禺区样板景观大道——迎宾路两侧开发的超大规模住宅楼盘集群的总称。该板块地处番禺区南村镇西部、钟村镇东南部,以迎宾路为自然分界,两镇总建设用地约13.5万亩,其中用于房地产开发约4万亩。”
这一板块的开发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的祈福新邨,真正把这个概念宣传开则是在1998年。
彼时,广地花园开盘销售,联手香港亚洲小姐获奖广地洋楼、别墅的新闻,赢得市场的广泛关注。华南大桥和华南快速干线的开通更是把华南板块所在地——番禺南村置于风口浪尖。
路通财通,马达一响黄金万两。在祈福新邨、广地花园之后,华南板块迎来第三个楼盘——2000亩华南碧桂园。这时候,关于华南板块的提法渐渐多了起来。
如今,华南板块已然闻名全国。当时的人们或许还没意识到,这仅仅只是一个开端。华南板块以后,碧桂园又在新塘征地10000亩,在清远征地15000亩,也就是如今人们所熟知的增城凤凰城项目、碧桂园假日半岛;香江也在新塘征地8000亩,就是如今仍有组团在售的翡翠绿洲。雅居乐惠州一口气将16000亩土地收入囊中,开建惠州雅居乐白鹭湖项目。
当华南板块开发得如火如荼,侨鑫、美林基业、元邦以及新世界也在2001年大放异彩,给了市场足够的话题。
对于侨鑫来说,汇景新城无异于豪宅领域的开山之作。1998年,汇景新城开始规划, 侨鑫地产不惜花费“千万买图”。前后历经三年,最终十二家国际著名设计公司联袂完成了汇景新城的规划设计。
从园林到室内设计,产品每一处细节都精雕细琢。可以说汇景新城的出现,塑造了豪宅的新标准,成为广州乃至全国豪宅的典范。
初进广州楼市的美林基业赶上了楼市好时候。2001年5月份,美林海岸花园项目首创365天海岸假期的全新生活方式,2小时售罄200套住宅令其在广州地产界引起轰动。
这家一贯以营销见长的企业,在往后数年更是打造了中国美林湖这样的经典营销案例。按照美林基业董事长刘远炳的规划,该项目要变身为广州北第一富人区,把都市生活融入到生态社区中,走出一条另类的大盘模式。
可惜的是,中国美林湖操盘团队多次更迭,几经周折。2016年,在市场上声势日趋走弱的中国美林湖项目终于找到“金主”,被广州另外一家老牌国企珠江实业出资50亿收购中国美林湖项目48%股份,双方共同组建美林湖的旅游、产业矩阵。
元邦地产,在2001年可谓是地产界一股清流。当年开发了元邦航空家园后,在广州房地产市场率先树起了房屋10年免费保修的承诺,承诺凡是因施工或产品材料采购引发的质量问题,开发商将提供长达10年期限的免费保修。
尽管发展规模不大,元邦地产多年来在广州也算是创造了多个脍炙人口的广告语“买别墅送奔驰”、“以旧换新”等等。
在芳村,新世界地产推出逸彩庭园一期,打破芳村区内无大型住宅项目的局面。2002年,广州岭南新世界家园首期蝶云轩亮相。时至今日,新世界地产成为了在广州布局最多的港资房企。
4、粤军北伐
英雄志在四方。
《中国地产史记》为什么要在21世纪的开篇着重写粤派尤其是穗系房企?答案其实不言而喻。作为中国40年来改革开放最前沿阵地,深受港澳影响的广东便一直都是中国房地产40年繁荣的标杆区域。
在这块房地产市场的发轫地,广东诞生了大量的地产巨头,从上世纪90年代的广信与越秀城建两地产一哥并存,到万科成为中国最大房地产企业,到华南五虎,再到如今碧桂园万科恒大三足鼎立领跑全国,华南一直是中国房地产的重镇。
第一个走出异地扩张这条路的粤派房企当属万科。1991年,万科在上海成功开发了第一个项目——上海西郊花园,历经艰难,终于在上海占据一席之地。早前在《地产40年》1991年篇章中也对该举措有了详细的描述。
而我们现在要写的穗军北伐,历史最早则可以追溯到1993年。当时成功把淘金花园卖给香港人的金马集团决定挥师北上,先后涉足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无锡等七个城市。
足迹所到之处,项目林立。金马集团先后开发了罗马家园、北京阳光广场、清芷园以及上海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新世界广场、天津凯旋门大厦等在内的大批住宅及商业项目。其中,金马集团于2003年在河西打造了金马郦城,使之成为赫赫有名的“奥体第一盘”。
这家国内最早期的高端豪宅运营商,自1988年起步于广州后,也曾经筹谋过上市。“很遗憾的是,恰逢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帮金马做上市的那家保荐机构没能扛过去,于是计划好的路演一拖再拖,直到搁置。”这位当过兵、做过记者的金马集团董事局主席冯地,回忆起那段历史,一脸遗憾。
峰回路转的是,冯地后来转身投入到高尔夫事业,反而获得不少的掌声。如今,金马集团打造的广州市花都九龙湖项目,包括了15栋不同欧式建筑组成的欧洲小镇,一个主题酒店群、亚太顶级高尔夫球场、六大私属大宅的洲际度假生活平台,一个风光迤逦的国家4A级景区。
回到穗军北伐。实际上,在90年代,外地房企进京并不是一帆风顺。
以新世界为例,1993年北京市政府宣布与香港新世界集团签约崇文区旧城改造计划,但由于拆迁问题重重,公司高管曾表示,该项目直到2007年才逐渐收回成本。
哪怕是久经沙场的万科也不例外,他在1994年进入北京,但是在2001年之前的七年间,万科总共只开发了三个楼盘,进程缓慢。
不过,如果要谈到2001年的穗军北伐运动,那就必须再了解当时广州土地市场的一个大背景。
据广州当地媒体报道,“在1998年之前,广州曾经以协议方式出让大量土地,这些被房地产开发商圈起来的土地,一部分因资金实力原因而未开发,甚至通过地下市场炒买炒卖;一部分则筹集了资金进行开发,而中途因资金链断裂,成为烂尾楼。”
对此,时任广州市国土局副局长谢晓丹表示,广州市政府已收回100平方公里的土地,表明政府加强了对土地市场的管理和规范的决心。
时间往后推移到2001年,广州市政府由于实施新的缴费制度,提高门槛,导致当年首次举行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会上,员村二横路地块以及白云区永泰小区地块均无人应价。
成本提高、利润下降,走出广州寻求更大的突破空间自然成为了众多开发商的考量。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怀抱着全国布局的野心,其中最为凶猛的属珠江合生系。
2000年,珠江系一举拿下北京珠江骏景地块,建筑面积42万平,精装单价仅5600元,拥有岭南园林和星级会所。2001年初,珠江骏景正式面市,全年销售超过800套,销售额达到6亿元,这为穗军大规模北伐拉开序幕。
短短一年时间,珠江系就成为2001年度北京房地产界的圈地之王,一口气拿下五块大型开发用地,总开发面积达到270万平方米。包括朝阳区青年路煤炭一厂项目——占地21公顷、开发面积30万平方米的珠江罗马嘉园,朝阳区建国路梆子井项目--占地24公顷、开发面积36万平方米的珠江绿洲,朝阳区西大望路化工实验厂项目--占地34公顷、开发面积60万平方米的珠江帝景。
在2001年底,珠江系又签下北京通州区永顺镇一块占地2000多亩的土地,可开发面积将超过100万平,这就是后来的通州区珠江国际城。
在巅峰时候,珠江系远超过海南万通、深圳万科、山东鲁能、福建金源,直逼北京华润,北京城建开发等北京本地大企业,王石都曾经感叹:“珠江系才是真正的地产界航母!”
尽管如今的珠江系掉队已成事实,也无法掩盖曾经的荣光。根据克而瑞发布的《2017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金额TOP200》榜单显示,珠江投资2017年全年销售金额为52.1亿元,排名仅为186位,业绩甚至不敌10年前。而合生创展2017年全年业绩则为88.1亿,排到146位。两家企业销售总金额为140.2亿,合并业绩之后可以排到114位,但也同样无缘百强。
紧随珠江系进京的是星河湾,他在朝青板块拿下了总建面约60万平米的地块。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在开盘前投入15亿元,以打造现楼实景的开发模式运作四年。
三年磨一剑。直到2005年6月,北京星河湾第一期畅园首次公开亮相,以高于周边小区数倍的价格销售一空,开盘六个月更是摘下了北京当年的单盘销售冠军。
当时,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等部门甚至还联合出版了《走近北京星河湾》一书。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北京政府部门第一次出书来推广一个房地产项目。
2002年,富力以近32亿元底价拍下总建筑面积达150万平的广渠门地块,成为当时北京新地王。在9个月后,该地块被正式命名为富力城,同时这也是北京当时国有土地招标额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随后,富力又在北京高价拿下广渠门10号地块,并且接连布局天津。至此,京津区域迅速成为富力地产除大本营广州外的又一销售主战场。
虽然在2001年前后穗军北伐看上去没什么阻碍,但是起初仍然是艰难重重,问题多多。因为“在中国实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1998年)之前,北京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当地国企手中。”北京市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志曾公开表示。
不难发现,直到2004年土地市场真正实施招拍挂改革后便有所改观。大量外地房企出现在北京土地市场,通过公开市场拿地进驻。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这就是2001年的北京地产围城。
当时,活跃在北京房地产市场的潘石屹爆出“撤出北京”重返海南的新闻。他准备在海南博鳌买下1000亩地来开发项目,也就是后来的博螯蓝色海岸。
同样,被称为“万通六君子”的易小迪也在这一年走出北京把触角伸向山东济南。他主持开发了济南阳光100国际新城,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是一个能容纳5万人的大型国际新城社区。
南征北伐,中间还夹杂着几个开始异地扩张,谋局全国的房企。
2001年,祈福集团耗资60亿元进军佛山南海房地产市场,以高山豪宅区为目标,打造了祈福南湾半岛。
同年,在上海本土发展了近10年的绿地开始实施全国化战略。当时,南昌市政府派了几百人到上海招商,当地政府有着迫切的招商引资需求,表示什么条件都可以,只要来就行。绿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这成了绿地异地扩张的第一步。
实际上,资源互相流动是好事。人们的普遍认知是:广深、港澳等南方地区为代表的一些开发商的开发水平要比北方区域开发商超前至少五年。
可以看到,正是粤军北伐,刺激了中国房地产事业的全面发展,被视为战略观念上的创新与突破,也让最好的人居环境、居住理念和产品设计得以普及、改进。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则是:沿海地域优势也赋予了粤派房企先知先觉的本领。不难发现,相较于穗系或者是整体粤派房企的勇猛、积极,北方尤其是京城房企南下广深二地布局的战略显得谨慎十足。直到2010年后,才陆陆续续在广深看到他们的身影。
尾记
2001年,对于世界和中国来说,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我们先来看看全球形势,2001年,作为新世纪的第一年,并没有给人带来好运。人们尚未走出2000年纳斯达克股灾的阴影,世界股市崩盘与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接踵而来,给当时的世界经济当头棒喝。
2001年3月份,纽约股市受到重挫,道指一度跌破1万点,纳指跌到2000点以下,造成全球股市市值损失近10万亿美元。屋漏偏逢连夜雨,2001年全球最大的能源公司——安然,全美第二大长途电信公司——世通,双双都被发现财务报告作假,欺骗投资人,最后均以破产告终。
经济受重创,政治局势也不稳定。911事件猝然来袭,令美国雪上加霜。据联合国报告显示,此次恐怖袭击对美国造成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全球经济损失甚至达到1万亿美元,可以说是世界上破坏力最大的一次恐怖袭击。
但是,更令世界动荡不安的是,911事件发生不到一个月后,美国发动了“反恐战争”,2001年10月7日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宣布开始对阿富汗发动军事进攻,进军阿富汗以消灭藏匿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塔利班,对发起这次恐怖袭击的本·拉登实行军事打击。
这就是2001年的美国。囿于政治困局与经济困境,这个全球第一大国剧烈动荡,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也几乎在同一时间,遥远的东方国度却是另一番景象。人们在此间感受到前所未来的喜庆与满足感。
2001年7月13日夜晚,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时,瞬间40万人民群众自发涌向天安门,彻夜狂欢。那一刻,1993年申奥失败,隐忍了八年之久的屈辱终于一夜之间烟消云散,中国人期盼了百年的奥运梦终于得偿所愿。
与申奥成功给国人带来巨大惊喜的重大事件还有中国男足冲出亚洲,跻身世界杯。2001年10月7日,在传奇教练米卢蒂诺维奇率领下,集结了范志毅、郝海东、孙继海、宿茂臻、李玮锋、区楚良、邵佳一、谢晖、杨晨、李金羽、李毅等中国足球黄金一代球员的中国足球队,在中西亚诸强包围中,连克阿联酋、卡塔尔、乌兹别克等强队,并在1-0战胜阿曼后,提前2轮跻身世界杯决赛圈。
10月21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在中国举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举办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本次会议也让中国登上世界国际峰会舞台,展现中国独特的东方文化,特别是全体与会领导人身着唐装拍摄的大合照,使极具中国元素的“唐装”成为2001年全球一道亮丽的时尚风景线,并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
接踵而至的好消息是入世,中国经过15年漫长而又艰苦的谈判,终得入世的门票。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全体会员国通过协商,审议通过中国入世申请。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至此,中国终于也行使世贸组织正式成员的权利,但也承担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相关的义务。
全球哀鸿遍野,而中国却一片欣欣向荣。这也无形之中,印证了“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一说法。
总之,在21世纪的元年,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着五千年独特文化魅力和人文底蕴,更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