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乐居财经 何缘 姚育宾 罗金婷
【编者按】《中国地产史记》系列之1999年,共和国五十年华诞,举国欢腾,成为国人亘久难忘的记忆。这一年,房贷禁锢被彻底打破,低迷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开展个贷、降息、公房允许上市等一系列刺激政策下逐渐升温。这一年,海南成为了处置积压房地产的试点城市,曾经遭遇重创的房地产市场迎来新生。
致敬改革开放,乐居财经独家策划《中国地产史记》,第十三回:1999年,贷款买房成为主力军。
1999年,共和国迎来建国五十年华诞,历经半个世纪的洗礼,中国从诞生到成长,从挫折到突破,从迷茫到进取,从落后到崛起,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继香港之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又一次迎来载入史册的盛事。澳门回归,也彻底标志着外国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管治的屈辱历史走向终结。
这是个值得举国欢腾的年份,当时间的车轮驶到旧千年最后一个年份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吸引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目光。
1999年,由金融大鳄索罗斯掀起的金融风暴终于告一段落,中国终于从此前两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缓过一口气。
然而,中国虽未受到正面冲击,但也元气大伤,特别是周边国家经济一落千丈,加之人民币坚持不贬值,外贸出口压力陡增,众多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总体而言,国内外形势依旧不容乐观,经济增长压力仍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国人的头上。与此同时,国际舆论也把中国视为重振亚洲经济的发动机。
为了破解经济增长困境,中国继续加紧推进经济建设。1996年中央提出把住宅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9年,继续助力房地产市场发展,加快将潜在需求转化成有效需求,促进楼市成交成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1999年,是国内取消福利分房的第二年,房地产市场全面进入个人消费时代。但受传统消费习惯及预期收入降低的影响,居民购房并不踊跃。为鼓励居民购房,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这一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大量利好政策来刺激消费。
这一年,房展会特别热闹,没有了团购利好的开发商卖力吆喝,只为争取更多的个人购房者。曾经遭遇重创的海南也迎来了“新生”。
1、贷款买房成为主力军
在《中国地产史记》1998年篇章里提到,朱镕基为把房地产培育成支柱产业,做出放开消费信贷的决定,这个想法很快在1999年成为现实。
1999年2月,为了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积极稳妥地扩大消费信贷,鼓励商业银行提供全方位优质金融服务。
6月,央行启动了自1996年以来的第七次降息,降息后,贷款利率比1996年(1—3年期)减少了一半以上,随后又下调了住房贷款利率,使得住房买家贷款成本降低。
9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个人住房代款最长期限从20年延长到30年,从而减轻了购房者月供还款压力。
到此,放开消费信贷通过完善金融服务、降低贷款成本、延长贷款年限,彻底打破房贷禁锢,从此贷款买房、按揭等新概念在中国内地迅速铺开。
中央在积极鼓励个人消费信贷刺激商品房市场的同时,保障房工作也在同步推进。5月,建设部出台《已购公房和经济适用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允许已购公房和经济适用房上市。
在地方层面上,海南则在加速处置烂尾楼。
1993年,以海南为触发点,过热的经济催生了第一轮宏观调控。1999年,当一轮又一轮政策出台寄望启动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时,曾经被重创的海南再一次成为了焦点。
数据显示,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全省“烂尾楼”高达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
1998年,朱镕基总理在考察海南时就已经提出要认真处理海南积压房地产,并决定在海南开展全国处置积压房地产试点工作。
1999年7月15日,被时任海南建设厅副厅长林克昌誉为海南烂尾工程再生的“救命文件”《处置海南省积压房地产试点方案》获批,该方案从基本原则、方法步骤、政策措施到实施计划都做出了详细规定。
不仅如此,中央财政还专门给予海南省处理积压房地产一笔专项补助,累计5亿元。
1999年下半年,海南专门成立了海南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办公室,林克昌任专职副主任,大规模的积压房处置工作就此拉开帷幕。
同年9月和11月,海南省人大又分别出台《关于加快积压房地产产权确认工作的决定》、《海南经济特区换地权益书管理办法》,解决了积压房地产悬而未决的确权问题以及闲置土地的矛盾。
三年后(2002年),为更好地解决试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国务院又印发了《处置海南省积压房地产补充方案》(国办发〔2002〕60号),进一步推动积压房地产的处置。
图片来源:国办发〔2002〕60号文件附件
多年的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2003年底,三亚处置了所有的停缓建工程,成为海南省第一个没有烂尾项目的城市。
2007年6月30日,海南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办公室宣告解散,这意味着,经过八年“抗战”,海南的烂尾楼基本已经处置完毕。
在北京,为推动商品房交易,政策性贷款的首付款比例降到了10%,年限放宽至25年期,单笔贷款最高额度上限也由原来的30万元上浮到39万元。此外,在房地产展览会期间,建行北京分行将首付款比例由原来的30%降到20%。
在深圳,该市政府10月颁布《深圳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住房制度改革若干规定》,从2000年1月1日起,职工将所购安居房补交全成本微利差价和缴纳有关税费后,便可拥有全部产权,并可进入市场交易。
福利分房时代,开发商拿地开发项目,很多时候在规划阶段就被单位团购了。1999年,当团购变成散售,开发商的营销思路也开始转变。
这一年,北京房展会异常热闹,开发商像小贩一样,把房子拿到市场上去推销,人们像赶集一样,逛房展会买房子。
本来,北京已经有春秋两大房展会,1999年,北京又推出冬季房展会,并于2001年推出了夏季房展会,这就是北京有名的“四季房展”。
在住房商品化更加充分的深圳市场,中国房地产会展第一品牌横空出世。11月26日,第一届“住交会”在深圳开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住宅产业为主题的大型展会。在往后的发展中,“住交会”又先后移师北京、上海等城市。
一系列政策利好和开发商的卖力吆喝下,房地产市场逐渐升温。据《中国物价》数据显示,199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9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9%,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1974亿元,增长29.1%。
商品房销售面积14556.53万平方米,住宅12997.87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9.46%、20.05%。但在买方市场主导下,价格并未增长,全年房屋销售价格微降0.1%,土地交易价格持平。
赤裸裸的数据给了政府、给了开发商满满的信心,一切努力没有白费。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承担着中国经济增长重担的行业在逐渐恢复元气,茁壮成长是可以预见的事,中国经济亦将籍此腾飞。
而福利分房时代的远去,让中国房地产行业变得更加商业化、市场化,同时也变得更加公开透明。这个活力十足的市场,见证着越来越多的财富奇迹诞生。
2、房地产互联网时代开启
1998年,新浪、搜狐、网易等互联网公司的相继成立,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互联网狂潮。同年,福利分房制度终止,日益商品化的中国房地产迎来一个全新时代。
这两大鲜明时代特征催生了无数商机,有的人紧跟丁磊、马化腾、张朝阳的步伐,投身到互联网大潮中,有的人追随王石、杨国强、许家印等人的脚步,进军房地产。还有的人,希望一箭双雕,分食互联网和房地产两个大蛋糕。
于是,1999年,中国房地产迎来了具有颠覆性的一年。这一年,互联网、房地产这两个原本毫不相关的行业走到了一起。
曾在美国最大房地产信息互联网公司Teleres担任信息分析员的莫天全,回国后在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出任秘书长之职,但没多久,他决定出来创业。于是,1999年6月,莫天全获得IDG资本合伙人周全、林栋梁支持之后、找了几个员工,在北京创立了搜房网,域名“soufun.com”。
搜房网并非中国最早的房地产网站,但是,意识到房地产地域性很高的莫天全,开始了空手套白狼的收购大战。他飞往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用“三个月内资金到账”的承诺,尝试收购各地房地产网站,并表态如违约,愿意赔偿。这种稳赚不亏的生意,让很多房地产网站持有人心动了,于是国内几家较大的地产网站归到搜房网旗下,就这样,短时间内,搜房网迅速成为中国首家跨地域的垂直房地产网站。
只不过,“搜房”这个名字,后来引发一起商标纠纷,最后促使莫天全的搜房网更名。
早在1995年,李忠名下的道杰士公司开通了“北京房地产互联网”,网站上有个频道就叫“搜房”。1999年起,道杰士率先注册了sofang.com等一系列与“搜房”相关的域名,并正式运营搜房网。
2014-2015年最高院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分别作出裁定,对李忠“搜房”商标予以核准注册,并向李忠的搜房网颁发商标注册证。2014年,莫天全运营的搜房网全面改名为“房天下”,网址也变更为“fang.com”。
1999年,还有一家房地产网站诞生了,这就是焦点房地产网。这家网站的创始人吴波跟莫天全一样,同为清华大学毕业,也都曾到美国留过学。
吴波,拥有多家公司创办、运营经验,精通互联网及移动终端软件技术及服务,甚至协助过信息产业部创立VCD3.0和超级VCD国家标准,万利达、新科、步步高这些耳熟能详的企业,就是借助这些标准规范最后实现腾飞。
只不过,在经营焦点房地产网四年之后,吴波并没有像莫天全一样长期经营下去。他将网站卖给了搜狐张朝阳,网站名字也改成“搜狐焦点”,成为搜狐旗下的房产频道。
事实上,吴波更为人所关注的是,2009年,他率领原焦点房地产网部分团队,参照美国热门电子商务网站Groupon和Foursquare,创办拉手网。后来,吴波又把拉手网转让给了宏图三胞。
2014年,这位号称“风投最爱投的人”重新杀回房地产领域,上线新的房地产网站美澳居,在美国做房地产买卖,并且获得DCM等知名风投。
房天下、焦点房产网的成立,以及后来强势崛起的新浪乐居,共同开启了房地产互联网的先河。随着房地产市场商品化、市场化的深入,购房者对于房地产信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而房地产与互联网的结合,无疑打破了此前封闭的信息渠道。
曾经,购房者要买房必须借助熟悉市场信息的经纪公司或代理人,某种程度上,购房者在交易中常常处于信息不充分的弱势地位。但互联网的出现,将房地产信息搬到网上,为市场增加了大量的信息,信息也变得更加公开透明。
这是一个巨大的需求,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没有人愿意错过。在房天下和焦点房产网之后,新浪、网易、腾讯等综合门户网站也纷纷开设地产板块,新浪乐居更是后来居上,成为中国首家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房地产互联网公司。
再往后,安居客、爱屋吉屋、房多多、我爱我家、Q房网等一大批房产互联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房地产与互联网的结合模式也在不断演进。第一代模式主要继承了美国90年代互联网大潮的“免费思想”,通过免费提供信息服务获得线上流量,再将流量导入广告和端口费来变现。
第二代模式则从原来的单纯免费提供信息赚取流量演变成电商平台,2011年4月,新浪乐居与SOHO中国合作推出网上卖房,开创了房产电子商务先例,房地产进入了以线上推广、线中蓄客、线下拓客相结合的O2O电商模式。之后,万科、保利、恒大、碧桂园、金茂等多家房企也效仿SOHO中国触网,试水O2O电商售房模式。
2014年随着房天下转型,互联网浪潮再度袭来,房地产与互联网结合开启了第三代模式,纯线上模式,这对世联行、中原、链家这些传统线下平台造成了巨大冲击,很多打着“佣金减半、不要门店”旗号的互联网公司纷纷创立,房多多是其中一个代表。
但第三代模式推进起来并没有太顺利,2017年,首先提出转型的房天下在经历巨额亏损之后,宣布重新回归开放平台战略,这也宣告了其转型并未找到出路。
另外,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各大房产网站也早已不局限于新房业务,二手房、写字楼、商铺、旅游地产、海外地产等等栏目也应运而生。房地产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变得越来越深入。
3、王石等辞职
当恒大、碧桂园、中海、保利这些同行还没崛起的时候,万科、华远称得上是90年代房地产行业的两大巨头了,江湖人称“南万科、北华远”。
巧合的是,同在1999年,这两大地产公司都发生了一场人事巨震,王石辞任万科总经理,华远任总经理也辞任了。
1999年,王石48岁,对于很大一部分企业家来说,这个年纪或许正值职业生涯的高峰期,而王石偏偏在这个时候宣布辞职。
王石说,辞职是为了重拾少年梦,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中,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以此为契机,与管理层疏离。“一个人再神通广大也总要离开,我不希望自己不在的时候万科走下坡路。越早放手,对我和万科就越有利。”
就这样,万科迎来了史上第一次交接班。王石的首位接任者是姚牧民,同时已经在万科工作九年的郁亮则被聘任为常务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
姚牧民被称为“王石第二”,同样个性极强。或正因为性格太相似,两人在公司决策上很难统一意见,最终互生嫌隙,姚牧民选择离开。
公开资料显示,姚牧民1988年已经加入万科,对万科早年那些事他是王石之后,第二清楚的人。两人共事十多年,虽最终遗憾“分手”,但情谊依然深厚。据说,后来姚牧民相继在中信地产、珠江地产、合生创展集团、佳兆业集团等房企任职都是王石帮忙撮合的。再后来,当万科与宝能深陷股权之争的时候,姚牧民也力挺王石称:“跟王石交过手的恶人多半落荒而逃。”
2001年,郁亮接替姚牧民成为了万科新一任总经理。当年,生性谨慎的郁亮表示,“我心里知道自己在见习,万一我做得不好,王石主席也会把我换了”。
后事我们都知道,郁亮坚持下来了,成功过了见习期,并一路攀上万科的权利巅峰。2017年6月30日,郁亮接替王石成为万科新一任董事长。
而退居幕后的王石,开始寻求新的精神寄托,慢慢地,登山、跳伞这些极限运动成为了他的“正事”。
王石如其所愿闲下来了,但他的好友反而看不惯了。1999年,建业地产董事长胡葆森找来万通董事长冯仑一起商量,希望给王石找点事做。几番说辞下来,三人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简称“中城房网”),后更名为“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这是中国房地产企业联盟合作的一个里程碑。
中城联盟采用欧洲模式,实施轮值主席,王石毫无悬念地成为了第一任轮值主席。
如今,中城联盟的队伍已经越来越庞大,已成为拥有67家企业、项目分布在全国100多个主要城市的行业联合体。18年间,包括冯仑、胡葆森、天泰集团主席王若雄、新地集团董事长漆洪波等行业大佬都担任过主席,最新一届主席为世联行董事长陈劲松。
相较于王石的主动让贤,华远地产总经理的离开则多少有点无奈。
1999年,华润置地一名小股东专门给时任华润集团总经理宁高宁写了一封信,指责华润置地管理层对公司业绩下滑、股价低落束手无策且无动于衷。
当时,华润置地的唯一资产便是持有华远地产的股权,那么华远地产的掌舵人自然成为了最主要的责任人。
在《野心优雅》一书中,当时宁高宁亲自飞赴北京找当时的华远地产任总约谈并提供了两种解决方式,一是不理睬股东意见,继续执行公司原有政策,二是总经理辞职,靠变更管理层来满足股东意见。
任总经理深知小股东的信只是最直接的导火索而已,所以很“听话”地接受了辞职的安排。他说:“即使没有小股东的这封信,大约大股东也认为该换个总经理了,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并能由他们直接指挥的总经理,当然更有利于他们对企业的控制。”
“我确实在这一两年中感到累了,从建设部的领导到市政府的领导,从国土部到相关单位,我几乎都给得罪光了,这些主管房地产的相关部门手中都握有决定企业生死的大权,这些领导对我的意见不仅在北京市也在香港流传着,当然也影响着华润的领导们。”
在1999年底,任总经理正式辞任华远地产总经理一职,但与王石一样,仍留任公司董事长。
而任总经理的接班人,最后敲定的是万科天津分公司的总经理郭钧,2003年初正式到岗。
值得一提的是,郭钧是与华润置地签的聘用合同,相当于是由华润置地任命,而且又是万科的前员工。我们可以做一个合理的推测,或许在这个时候,华润方面已经在筹划合并万科、华远一事。
潘石屹这一年也过得不太安稳。1998年11月,潘石屹与曾经协助万通新世界广场一战成名的邓智仁大吵一架,分道扬镳。结下梁子的两人在1999年公开宣战。
1999年8月,邓智仁采用高额报酬等手段将SOHO现代城的几十个销售人员挖走,还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SOHO现代城已经垮了,客户赶紧去退房。
不甘示弱的潘石屹也决定借媒体力量进行反击,一封《现代城的四个销售副总监被高薪挖跑了!》的信以广告形式登上了《北京晨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主流媒体,随后各大电视台也介入报道,事件迅速发酵,成为当年房地产最大新闻。
有趣的是,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SOHO现代城反而因祸得福,从此名声大振,销售异常火爆,到1999年底销售额达到18.9亿,这一个项目的销售额甚至超过一些房地产公司全年的销售额。
事后潘石屹回忆称,我花两千万做了SOHO还没多少人知道,一起人事纠纷却让他红遍全中国。
但这个项目注定不让人省心。安全度过人事纠纷之后,SOHO现代城项目又于2000年遭到炮轰,说北京长安街旁边不应该有这种东西,最好马上炸掉。几乎就在炮轰的同时,这个项目又碰上“氨气事件”,被业主投诉并要求退房。到后来的收楼阶段,又因为公共空间摆放的前卫艺术作品引起业主反感。
SOHO现代城是SOHO中国的第一个项目,潘石屹当然不能让它垮掉,尽管争议不断,但后来都被他一一摆平了,这个项目最后为SOHO中国带来了40亿元的销售额,给了SOHO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资本。
4、万达的“订单地产”
王健林总是希望快人一步。就在全行业都为国家取消福利分房而积极投身住宅地产的时候,他反而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进军商业地产。尽管到2000年,万达才公开宣布向商业地产转型,但在1999年,王健林已经在未雨绸缪。
1999年,万达在全国首创了商业和地产相结合的“订单地产”。所谓的“订单地产”,就是招商在前,建设在后,万达将与国内、国际一流商家共同选址、共同设计、先租后建。
王健林分析称:“不能建好房子再招商,而是要先把大租户的需求搞清楚,按照租户的个性要求量身订做。我要把房子租给商户,就必须先替商户考虑能不能挣到钱。如果挣不到钱,我也就收不到租金”。
2001年,“订单地产”的基本模式确定。这一年,万达投资建设长春重庆路万达广场,这是全国第一座万达广场,在开业前已经成功引进了沃尔玛,苏宁电器等商家。而这种商业地产运营模式,在万达之后的发展中也一直被沿用,同时也被不少同行效仿。
除了万达,恒大也是地产界出了名的高效企业。这与两家公司创始人风格有关,军队出身的王健林办事雷厉风行,而军人家庭出身的许家印执行效率也相当惊人。
1997年,刚刚成立一年的恒大,就定下了第一个“三年计划”,时间跨度为1997年至1999年,指导思想是“艰苦创业、高速增长”,发展策略是“短、平、快”。
据说,当年许家印对项目开发的要求是当年征地、当年报建、当年动工、当年竣工、当年售罄、当年轰动、当年入住、当年受益。
1999年,许家印用自己的勤奋和眼光证明了自己。这一年,恒大集团位居广州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30强第七名,在群雄逐鹿的广州市场站稳了脚跟。
在成立之初,主要开发“单体楼”的合景泰富,在这一年推出了公司第一个小区型项目“叠彩园”,这个项目的成功,让合景泰富收获了诸多荣誉,而且还给广州市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热点居住板块——广州大道南板块。
在上海,中国金茂用一个项目证明了自己。1999年,420米高的金茂大厦在还是一片荒地的浦东新区拔地而起,刷新广州中信大厦391米的记录,问鼎全国第一高楼。
这座集现代办公楼、五星级酒店、会展中心、娱乐、商场等于一体的摩天大楼,是比肩东方明珠的招牌景点,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近150万人次,更是标志着中国金茂崛起的代表之作。
靠建设动迁房在上海发家的绿地集团,在住房商品化的浪潮下也表示要不甘人后,于1999年在上海市中心建设了第一个商品房项目——虹桥新城。
1999年,北京低迷的楼市给了冒险家们抄底的好机会。这一年,世纪金源董事长黄如论踏出全国扩张关键一步,首站选址北京,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位于北京亚运村核心区的“世纪嘉园”。
同年圣诞前夕,世纪嘉园首次开盘,当天就卖出了50多套,之后销售一路走高,成为2000年“十大热销楼盘”。
打响头炮之后,信心满满的黄如论决定要在北京干一番更大的事业。后来,黄如论又投资170亿元在北京西山脚下打造了建筑面积百万平方米的北京世纪城,该项目连续四年夺得北京市销冠。此外,还陆续投资建设了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北京世纪金源购物中心等多个商业地产项目。
旅游地产急先锋华侨城在这一年出资9235万元向母公司华侨城集团收购了深圳世界之窗有限公司20%股权,持股比例上升至49%。作为华南地区极富盛名的旅游景区,世界之窗的盈利能力不容小觑。1999年世界之窗营业收入2.5亿元,净利润6499.52万元。
5、香港四大家族
1999年,对于香港四大家族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李嘉诚与李兆基在亚洲富豪榜上的位置互换。这一年,郑裕彤成立了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主攻内地房地产市场。这一年,新鸿基挺进上海,商业物业中环广场及住宅名仕苑相继落成。
对于李嘉诚来说,1999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李嘉诚攀上了亚洲财富的最高峰,从此,其华人领袖的江湖地位,至今仍无人能撼动。哪怕近些年来,接连受到王健林、许家印、马云等大陆富豪冲击,也丝毫改变不了李嘉诚在国人心目中的华人富豪领袖地位。
1999年,李嘉诚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榜中位列第十,被评为亚洲富豪。在此之前,获得这个殊荣的是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
据悉,在1995、1996、1997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李兆基连续三年被评为华人首富、亚洲首富,96、97年更攀升至榜单第四位,这也是迄今为止华人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最高的一个名次。
将李兆基拉下“神坛”的是1997年香港低迷的楼市,而将李嘉诚推上巅峰的则是其早年投资的科技产业。
1999年10月21日,和黄宣布出售其持有的Orange plc(当时英国第三大移动电话运营商)总计49.01%的股权给曼内斯曼。经过财务核算,和黄从这笔交易中获得了1180亿港元的净利润,创造了香港开埠以来企业的最大盈利纪录。
正是凭借着这笔让无数人垂涎的交易,李嘉诚一举夺下香港首富、华人首富、亚洲首富的宝座。
说到李嘉诚,不得不提他在香港另一位至交——郑裕彤。郑裕彤,人称“彤叔”,不仅位居香港四大家族之列,同时跻身全球华人十大富豪榜。
郑裕彤与李嘉诚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均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郑裕彤于1925年出生于广东顺德,1928年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
因为躲避战乱,两人同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投奔了后来的岳父。1938年,郑裕彤去了澳门,在其父亲好友周至元旗下的澳门周大福珠宝店打工。18岁时,与周至元女儿周翠英结婚,并在1956年继承了周大福家业。
1939年,李嘉诚去了香港,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与郑裕彤早婚不同,李嘉诚与表妹庄月明的婚姻受到庄静庵和自己母亲的反对,一直拖到35岁,才最终与庄月明喜结连理。
几乎同在22岁前后,郑裕彤和李嘉诚创业成功了。
1946年,才22岁的郑裕彤在岳父支持下,离开澳门,单独赴港创办周大福香港旗舰店,开拓个人事业新天地。随后,老丈人逐步将产业交给了郑裕彤打理,而郑裕彤不负众望,带领周大福开启了全新的黄金时代。
1950年,同样22岁的李嘉诚,把平时节俭攒下来的700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在香港开办长江塑胶厂。好学的李嘉诚为了办好公司,主动到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自主研发,在香港率先推出塑胶花,填补了市场的空白。很快,塑胶花便成为了爆款产品。
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郑裕彤和李嘉诚,在1967年香港发生社会动乱过程中,趁诸多富豪低价抛售土地、房产之际,大量收购,迅速成为香港“地主”,随后,大规模进军房地产,转型成为开发商。
1972年,李嘉诚名下的长江实业上市。1979年,长江实业斥资6.2亿,从汇丰银行收购“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李嘉诚因而成为收购老牌知名英资商行的首位华人,这也让长江实业成为当时仅次于怡和的香港第二大房地产公司。
1970年,郑裕彤与杨志云、冼为坚等珠宝同业合作,创办新世界发展,其中,郑裕彤为第一大股东,占57%股权。1971年,新世界发展从太古洋行手中收购九龙尖沙咀“蓝烟囱”旧址,并建成新世界中心和今日洲际酒店。
可以说,郑裕彤带领的新世界发展集团,是进入国内最早的港资开发商之一,也是投资最多的港资开发商之一。多年的开发经验,让郑裕彤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市场。于是,在1980年代初与胡应湘等香港商人回大陆投资,在广州兴建中国大酒店。
到了1999年,为更专注投资国内房地产业务,郑裕彤专门成立了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这是新世界集团的内地物业旗舰平台。在成立当年,新世界中国在港交所上市。
之后,新世界中国陆续进入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珠海、惠州等城市,旗下项目涵盖住宅、写字楼、购物中心、综合体等等。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被写入国务院政府报告,成为中国首个列入国家级战略的大湾区。有意思的是,这个粤港澳大湾区自从在政府报告出现后,“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众多开发商举办活动言必谈的话题。
但如果真正追根溯源,同时具有粤、港、澳三地企业基因的公司,新世界可占据其中极具份量的一席。其创始人郑裕彤诞生于广东顺德,起步于澳门周大福,发展于香港新世界,最后又回到广东开拓房地产市场,堪称真正拥有粤港澳基因的名企!
1999年,香港四大家族中的新鸿基终于把战旗插入了上海。这一年9月9日,新鸿基房地产(上海)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同年,新鸿基在上海开发的商业物业中环广场及住宅名仕苑相继落成。
名仕苑是新鸿基在上海开发的首个高档住宅物业,由2幢服务式公寓“帝景阁”和“帝庭阁”,以及1幢住宅楼“帝逸阁”组成。这个被誉为“徐家汇绝代住宅”的项目,有一部分始终被新鸿基握在手中,只租不售,出租率长期保持逾95%。
中环广场则是新鸿基进入上海的首个商业项目,原址为法式建筑,在后期开发过程中,新鸿基效仿了上海新天地的做法,尽量保留原有特色,将古典建筑融合为商场一部分,外部历史韵味十足,内部则采用现代化设计。
6、郭氏三兄弟盘活烂尾楼
中国房地产大军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
1999年,已经移居香港的郭英成,与大哥郭俊伟、弟弟郭英智一起创办了佳兆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部位于香港。
郭氏三兄弟的发迹经过并不为人熟知,即使2009年上市时,招股说明书中对于郭英成的教育背景以及在创建佳兆业之前的工作背景也只字未提,公司其他重要成员同样没有提及。
截至目前,公开的信息也只有郭英成一句简单的交代:“在未搞房地产生意之前,我们在潮汕一带做贸易及工业生意,因为见同乡搞房地产生意有声有色,所以自己也参与其中。”
精明的郭氏兄弟,在一开始就深知房地产与金融的紧密联系,1999年在创办佳兆业的同时,三兄弟在香港成立了富昌金融集团,总部位于香港。佳兆业前期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富昌金融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曾经有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佳兆业通过富昌,融集外资投行和金融公司资金,并用融来的资金,以佳兆业的名义在内地购地、开发,同时依靠在内地的房地产行业,实现再盈利。”
被誉为“深圳旧改大王”的佳兆业早年在深圳靠盘活烂尾楼起家,之后一路扩张,进驻广州、上海、成都等全国近50个城市,是地产圈内又一匹“黑马”,如果不是因为2014年牵涉“蒋尊玉案”导致房源被锁、公司停牌,如今很可能已经成为千亿房企。尽管历经风波,佳兆业还是挺了过来,浴火重生,2017年佳兆业重新复牌并公布业绩,2016年销售298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些在《中国地产史记》后续篇章我们将重点讲述。
在《中国地产史记》1998年篇章里提到潮汕帮在地产圈规模庞大。1991年,年仅26岁的潮汕人赖海民就一手创立了鸿荣源集团,1998年,鸿荣源集团来到了深圳,开发了第一个房地产项目——雅豪轩。
雅豪轩位于深圳宝安区,当时市场对于赖海民选择宝安区的决定有着非常大的质疑。“那时没有人去开发宝安的,谁去那里都被骂傻。”
做大事的人,总会有自己的坚持。赖海民没有理睬外界的意见,选择“一意孤行”。
1999年,雅豪轩第一次在宝安采用全架空式双层绿化广场布局和地下采光车库,被深圳市政府评为第一批“花园式、园林式社区”,后来,这个项目还被市场誉为“宝安中南海”,是宝安地产升级的先锋。
雅豪轩的成功证明了赖海民独到的眼光,也给了赖海民深耕房地产的信心。1999年,鸿荣源房地产公司正式成立,在宝安这个发家地,赖海民也是一呆就呆了九年,被业界奉为“宝安三巨头之一”。
后来,有业内人士感叹道:“宝安的开发绝对有赖海民的功劳。而且现在看来,这是他积累原始资金最成功的一笔。”
做房地产,赖海民一直非常谨慎。2005年以前,鸿荣源基本保持一年一个楼盘的开发节奏,一直到2006年,西城上筑和西岸观邸两个项目同一年上市才打破这个局面。
楼盘数量改变的同时,鸿荣源的开发规模也从以前每个楼盘建筑20万平米左右,升级到开发前海壹方中心,前海鸿荣源金融中心这些百万平米级的超大项型目。
由于开发项目不多且不大,早期鸿荣源在市场上其实名气并不大。真正让其一夜成名的是2006年7月深圳发布的《2006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年审排名》,在这份名单上,鸿荣源超越招商地产、华侨城、中海等大房企位居榜眼。
不过,鸿荣源的崛起并没有让赖海民变得更加透明,他极少出席公开活动,从来不接受媒体采访,甚至连真实年龄都有三个版本(一说1965年,一说1966年,一说1967年),后经胡润确认后才得知正确版本是1965年10月。
1999年,复旦大学毕业的岑钊雄已经参加工作9年了,这一年,他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由于所服务的那家公司准备退出中国市场,岑钊雄要么退下去等待,要么跳出来搏一搏。
最后,岑钊雄选择了后者,下海创业。由于前东家是从事房地产投资,岑钊雄顺理成章选择了房地产,于1999年创立时代地产。
2000年,时代地产开发的首个项目广州翠逸家园入市,2006年始,时代地产在珠三角强势扩张,以并购、合作等方式进入佛山、中山、珠海、清远等城市。2013年12月11日,时代地产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同年销售金额首次突破百亿。
发展18年来,除了长沙一个省外城市外,时代地产布局基本集中在广东珠三角地区。岑钊雄说,即使专注珠三角发展,时代地产也不会构成规模瓶颈。
无论哪个国家,房地产市场基本都是男人的世界,中国重庆是个特别的地方,在这个号称“山城”的地方,先后诞生了两位女掌门人,一个是龙湖的吴亚军,另一个则是东原地产的罗韶颖。
根据企业工商信息,重庆东原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早于1999年已经成立。不过,在成立很长一段时间,这家公司都没有真正进入房地产,一直到2004年,首个开发项目——中央美地亮相,东原地产才算是正式涉足房地产,或因此,在其官网上,2004年也被东原地产定为自己的生日年份。
东原地产这位女当家有着非常丰富的金融经验。公开资料显示,罗韶颖1998年从美国留学归来,曾在深圳先后担任国泰证券投资银行部项目主办、华夏证券投资银行部业务董事。
2004年,罗韶颖被哥哥罗韶宇“安排”回重庆担任东原地产的总经理助理,负责房地产营销。自此,一干就是13年。
十三年来,在罗韶颖的带领下,东原地产发展迅猛,2014年重组置入迪马股份,曲线进入资本市场,借资金优势进一步拓疆。2017年移师上海,冲击千亿。如今,东原地产已经成为中国房企中不容忽视的一员。
有的人开始创业,有的人则在悄悄转行。
这一年,福建平潭人林亿开始从做电梯行业转行做房地产。1999年,升龙集团成立,“升龙”这个名字原来是林亿的电梯品牌,寓意“升起的巨龙”,后来也直接成为他的地产品牌。
市场传言,林亿转行一方面是受利嘉实业主席陈隆基指点。利嘉实业于1992年创立,如今房地产项目遍及福建、上海、台湾、北京等地,主席陈隆基是福建福清人。据说,从93年开始,林亿跟陈隆基干过项目经理,也跟过陈隆基旗下项目的工程和装修。另一方面是受一个叫黄丽梅的女人影响,当年林亿做工程的时候,合作方以房抵款,黄丽梅帮助林亿成功卖掉房子抵款,这让林亿对房地产的暴利产生深刻认识,并做出投身房地产的决定。
2005年,升龙集团开始走出福建,布局全国,同时,还在澳洲、北美、欧洲等海外市场设立事业部。2016年,升龙集团实现313亿元销售金额,跻身全国房企50强。
离开万通的易小迪在1999年创办了阳光100,同年在北京CBD成功开发阳光100国际公寓,之后又相继在天津、重庆、济南、南宁、沈阳、成都、柳州、桂林、潍坊等十几个城市成功开发了20多个项目,开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7、北科建开发中关村
这样热闹的创业浪潮并不是改革前沿的南方独有,这个时候,北派房企也在不断增员。在北京,这一年,有四家房企诞生了。
在美国,有一个地方叫硅谷,被誉为科技牛人的温床。在大洋彼岸的北京,有一个与之媲美的地方,它叫中关村。
在中关村的发展历史中,有一家不得不提的房地产公司,它就是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房企是1999年北京市政府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精神,为了承接国家科技产业发展,专门建立的一个平台化企业。
成立之初,北科建的主要目的就是开发建设中关村的科技园区。数据显示,从1999年开始,北科建累计开发中关村核心区的占地面积51万平米,地上建筑面积100万平米,地下70万平米,总共170万平米。
今天,北京中关村不仅在中国拥有极高知名度,甚至在世界上也很有知名度,北科建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凭借着北京中关村的成功,北科建在行业内奠定了科技地产的领先地位。在开发建设中关村核心区之外,北科建还承建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这两个园区在软件、生物医药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成功吸引了中国化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等数十家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和微软、IBM、新浪、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4000多家IT、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进驻。
后来,这种开发模式开始进入全国复制。北科建嘉兴智富城、无锡中关村软件园,青岛蓝色生物科技园、中关村·虹桥创新中心、长春北湖科技园、天津中加生态城项目等都是北科建的代表作品。
2016年,北科建先后与隆基泰和、中基太业签订管理运营协议,踏出轻资产运营的第一步。
在科技地产之外,北科建在住宅地产也有一定涉猎,开发了领秀慧谷、领秀翡翠山、领秀雁栖小镇等一些列“领秀”系产品。
与林亿一样,孙绍先也在1999年开始转行,从原来的汽车修理行业进入房地产行业,创办北京和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不过,虽然和裕地产在1999年已经成立,但由其开发的第一个项目——林肯公园一直到2008年才开盘。位于亦庄核心的林肯公园是和裕地产最重要的一个项目,这个130万平方米的超级大盘,2013年成交58.16亿元,摘下北京楼市亚军。
林肯公园之后,和裕地产又陆续开发了林肯公寓、宾仕国际、宾仕大道等多个项目。
直属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的水电地产(电建地产前身)与和裕地产的经历也有几分相似。
1999年7月8日,水电地产注册成立,但一直到2005年9月经国务院国资委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核准为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中国电建集团前身)主营业务之一才正式涉足房地产,并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武汉等地落子。
2014年,水电地产迎来发展的关键一年。这年6月,水电地产完成对南国置业的要约收购,正式拿下后者的控制权,南国置业成为了水电地产的商业地产发展平台。同年10月16日,水电地产宣布更名为“电建地产”。
电建地产集团总经理刘国栋表示,更名标志着电建地产开启了新篇章。此言不差,2014年凭借着168.6亿元的销售业绩,电建地产首次进入全国房企50强,2015年突破200亿大关,2016年销售233.13亿元。
同在1999年,曾在原国家建设部和原国家物资部任职郦松校离开体制,下海创业,成立中新地产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前身北京新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之初,中新地产是一间不起眼的房地产公司,主要项目集中在北京朝阳区,开发有后现代城、青年汇等多个住宅项目。主席郦松校行事也是非常低调,连公司员工都很少见到这位“神秘”老板。
2003年,借壳科建集团在港交所上市,不起眼的中新地产开始被市场关注。而真正让中新地产进入大众视野的是它2007年以来的疯狂扩张。
数据显示,2007年,中新地产旗下项目从原来6个增加至11个,土地规模增加至1000万平方米。至2008年,中新地产土地储备达到1482万平方米,项目达16个,遍布于北京、天津、上海、沈阳、重庆等11个城市,闯入全国“十强”地主行列。
但这样的疯狂,中新地产很快就吃不消了。大肆扩张带来的过度杠杆化,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中新地产的资金链开始出现问题。2009年6~8月期间,中新地产接连出售了5个项目公司股权,部分甚至亏本甩卖。
与此同时,中新地产的债务危机开始爆发,更糟糕的是,郦松校在这个时候又因遭廉政公署调查,被迫辞去中新集团董事局主席一职。群龙无首的中新地产,瞬间陷入一片混乱。
最终,千疮百孔的中新地产被迫出售。2010年1月19日上实控股发布公告称,将收购中新地产前执行董事及主席郦松校所持有的5亿股旧股及由中新地产发行的6.84亿股新股,收购价为27.46亿港元。收购完成后,上实控股将占中新地产扩大股本后的45%,成为中新地产单一最大股东。同年8月,中新地产宣布更名为 “上海实业城市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主席郦松校更不好过,从地产大亨变成了通缉犯。2011年,香港廉政公署通缉信息显示,郦松校与中新地产前执行董事车汉树及张曜晖三人,涉嫌串谋为中新地产与一些英属处女岛公司进行多宗有欺诈成份的物业交易,目的在于人为地抬高中新地产的利润及资产,致使中新地产于2003年至2007年间在公告、通函及年报中作出虚假陈述。
变故来得太快,令人不禁感叹,很多时候,荣誉与耻辱仅仅是一线之间,稍不留神,就身败名裂。
尾记
如果要为1999年找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世界末日应该会是最热门的一个。
1999年,这是一个早早被蒙上黑色阴影的年份。16世纪,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曾预言:在1999年12月31日上帝要惩罚人类,将会制造大灾难使人类灭亡。
时隔四个世纪,这个预言被70年代的日本人五岛勉进一步肯定,他声称通过电脑计算发现1999年8月18日,天空中太阳、月亮和九大行星将组成“十字架”形状,这天才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历史最终证明,预言家有时也是会犯错误的。
世界没有如期迎来末日,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50个生日,盛大的阅兵仪式在北京天安门举行,举国沸腾。
这一年,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建立澳门特别行政区。继香港之后,在外漂泊百年的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然而,中国崛起的道路并非一路坦途,就在这个建国50载和澳门回归的喜庆年份,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震惊世界,也激起国人极大愤慨。
1999年5月7日午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造成使馆严重毁坏,三名记者当场死亡,数十人被炸伤。
事发后,中国民众义愤填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等全国多个城市爆发大规模反美示威活动。中国政府也强烈抗议这次粗暴、野蛮的轰炸行为,要求北约及美国严惩凶手并赔礼道歉。
中美关系一度因此陷入僵局,然而,到了1999年底,中国与美国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此举也加速了两年之后中国成功入世。
这一年,一位才30岁出头的英国人,编写出中国百富榜,他就是胡润。这位令中国富豪又爱又恨的胡润百富榜创办人,犹如古龙笔下的百晓生,特立独行,却又通晓江湖万千事的书生,擅长发布各种排行榜。
1999年,胡润发布了“中国内地50强”,这份榜单契合了中国建国50年盛大背景,用胡润的话来说“中国就要成立50周年了,如果把成功以拥有财富来定义的话,这50人就是中国内地最成功的人。”
带上中国建国50年光环的胡润榜单,赚足了世界眼光,胡润榜单迅速登上了《福布斯》全球版的封面,中国企业家也由此走向世界。时间再往后,具有跨国视野的胡润发现,美国富豪中最多的是IT新贵,而中国富豪中最多的是房地产商。
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富豪的分野可称得上是泾渭分明。在中央支持下,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也成了造富机器,涌现大量富豪,杨惠妍(杨国强)、王健林、许家印、姚振华、孙宏斌、吴亚军、许荣茂等房地产企业家竞相进入榜单,成为中国富豪最主要群体。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IT新贵也迅速成长,榜单结构也在向美国靠拢,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丁磊也跻身富豪榜前十。
1999年,《财富》杂志主办的论坛首次在中国上海举行,其主题也非常应景,专门定为“中国:未来50年!”,也是借建国50周年,把世界的眼光吸引到中国。
同年,该杂志发布的世界500强名单上,有5家中国企业入选,分别是中石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化公司和中粮集团。
中国,50华诞之际,加速融入世界,而世界也更加将中国视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