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网讯 央行近日发布了2019年1月全国金融统计数据。其中,新增信贷和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均创下历史纪录,引发市场高度瞩目。
央行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同比多增3284亿元,创下单月历史新高,而去年、前年同期的人民币贷款增量分别为2.9万亿元、2.03万亿元。环比来看,1月涨幅更为明显,较去年12月的1.08万亿元增加2.15万亿元。同时,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5.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开门红”并非意外
1月新增贷款和社会融资,均创历史纪录。市场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为何银行会在一月份投放了如此多的贷款?这又将对后续货币政策产生何种影响?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1月信贷超预期增加的观点早已经获得市场普遍认同,以过往经验看,每年1月社融和信贷数据通常都是一年中规模最高的月份之一。今年1月的季节性因素,再叠加了前期宽信用政策的持续发力,则是造成此次数据新高的主要原因。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认为,每年1月社融和信贷数据,都创年内最高水平之一,其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方面1月作为开年之初,银行信贷没有额度的限制;另一方面在开年之初,金融机构秉承“早投放、早收益”的原则,一般都会在1月或一季度加快贷款投放的节奏。此外,当前资金供应十分充裕,货币政策宽松还推动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加上当前经济持续下行,金融机构将面临资产荒的压力。因此,在利率下行趋势下,金融机构提前投放信贷,获得优质资产,同时也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贷款利率水平。
除了季节性因素外,1月的天量信贷投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信贷投放的能力和意愿有所增强。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就指出,总体看,1月信贷同比多增较多,是因为宏观调控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边际改善,以及一些季节性因素影响。他还表示,今年1月新增贷款情况与去年同期情况类似,与实体经济的需求是相匹配的,属于合理水平,不是“大水漫灌”。考虑到春节因素,应把1、2月份甚至一季度的数据统筹考察,不宜对单月数据过度关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从贷款结构看,1月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加1.11万亿元,同比多增710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多增907亿元。这是中长期贷款自2018年8月份以来首次出现同比多增。中长期贷款,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出现回暖,反映了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特别是其中的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回落也印证了这一点。1月份,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占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比重为28.3%,比上年同期低5.1个百分点。
在社融数据方面,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表示,从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构成看,占比较大的项目都出现了明显回升,主要有以下四点:1月贷款增速加快;债券融资大幅增加,是2017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委托贷款降幅缩小,信托贷款由负转正;商业银行对企业商业信用的支持力度加大,票据融资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均大幅增加。
在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看来,此次社融超预期,关键在于非标融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快速修复,未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是否会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社融数据的质量和实体经济的扩张意愿。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认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宏观调控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无论是金融市场还是货币政策调控工具都正在发生着变化,贷款、债券、ABS等融资市场已表现出“量升价降”的特征,体现出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已经明显改善,预计社融将于2019年一季度企稳。
稳健货币政策不会改变
虽然1月新增信贷和社融数据“亮眼”,不过,市场普遍认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并没有发生改变。
孙国峰就明确强调,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并没有发生改变。“稳健”是货币政策的工作原则和指导思想,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既要有效实施逆周期调节,也要把握好度。从总量看,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体现了逆周期调节的要求,节奏上也有春节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宏观杠杆率保持稳定,谈不上“放水”。总的来看,货币政策探索并积累了不搞“大水漫灌”又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经验。
在黄志龙看来,1月金融数据超预期并不代表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宽货币、紧信用”的融资环境。二季度甚至下半年信贷和社会融资持续回升,还需要央行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升金融机构对民企和小微企业的风险偏好。
央行调统司原司长盛松成表示,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及其他各项政策措施相继落实,市场信心将逐步恢复,中国经济有望在今年二季度企稳。
降准必然,降息可期
信贷社融数据反映出的流动性充裕,也让市场对降息充满期待。特别是去年及今年初的多次降准,特别是1月4日,央行降准后释放了1.5万亿元的流动性,让降准之后会否迎来降息的话题倍受关注。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下一步预计央行一方面会继续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通过定向降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降息可期。从外部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美联储有可能提前结束加息周期;从内部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存,通胀总体可控,降息有空间和可能性。“但短期来看,直接调整法定存贷款利率可能性较小。”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赵庆明也表示,“一定会继续降准,降息是可期的”。但他同时称,降息只是存在一种可能性,并不是板上钉钉。“整体来说,今年降息可能性比去年要高,但不降息也是说得过去的。”
谈及未来是否有降息的可能,孙国峰在日前的金融统计数据解读吹风会上并没有直接回应。他表示,去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是下行的,企业的融资成本是在下降的,“从实际效果以及从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进程这两个角度看,应多关注实际银行的贷款利率的变化。”
来源:北京商报、央行、第一财经日报,中房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