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发布成都戏剧市场报告:“女学霸”承包戏剧圈 九成是本科及以上学历

  11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大麦网联合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发布了《成都戏剧演出市场报告(2017.10-2018.09)》(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成都戏剧市场发展迅速,戏剧类演出场次高速增长,2018年较上一年增速达74%,票房收入超5600万,仅次于北京、上海、杭州,全国排名第四。

  “女学霸”承包成都戏剧圈城区白领带动票房增长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职能结构的分化,中国现场娱乐消费市场格局也悄然变动,以男性为主导的消费格局正逐渐被高学历、高收入女性日渐提升的消费需求所刷新。

报告显示,成都戏剧市场女性观众占比达71%,是男性观众的2倍多,相较于全国戏剧演出市场,成都地区女性观众的主导地位也是绝对领先,全国排名第一,超出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成都戏剧市场女性观众占比达71%,是男性观众的2倍多,相较于全国戏剧演出市场,成都地区女性观众的主导地位也是绝对领先,全国排名第一,超出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据悉,成都地区戏剧粉中,30岁以上的观众占比高达66%,已婚人士超五成。据阿里大数据分析,此类观众在生活上热爱美食、数码和时尚;在电影上倾情于文艺、剧情和战争片;在音乐上则宠爱民谣、爵士和古典音乐,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喜欢多场景消费。

  据悉,成都地区戏剧粉中,30岁以上的观众占比高达66%,已婚人士超五成。据阿里大数据分析,此类观众在生活上热爱美食、数码和时尚;在电影上倾情于文艺、剧情和战争片;在音乐上则宠爱民谣、爵士和古典音乐,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喜欢多场景消费。

  与此同时,戏剧观众学历普遍偏高,91%为本科及以上学历,20%为硕士博士学历,学霸、精英白领几乎承包了整个戏剧圈。

  在区域分布上,成都戏剧观众75%来自中心城区,22%来自周边六区,只有3%来自于下辖市县。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剧场的“扎堆”让城区观众幸福感倍增,既可以就近享受到武侯区、锦江区、青羊区等五大核心城区近七成的剧场资源,同时还可以降低戏剧消费成本。

  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区业态发展而崛起的“商场+儿童艺术区”、“文创园+演艺空间”等新型场馆,加快了固有用户的消费频次,提振了潜在的用户市场。报告显示,2018年成都戏剧类演出2082场,较2017年增长了74%,票房收入5600万元,较2017年增长20%。其中,65%的戏剧观众半年内至少观看一次戏剧演出,另有33%的戏剧粉半年观演频次达2-5次。

  成都戏剧用户平均客单价在300元左右,其中150元-300元档和300元-500元档需求最旺,各占总用户的24%,500元-700元档次之,占总用户的16%。

  此外,相较于整个演出市场,成都地区戏剧观众的复购率更高,接近60%,是成都演出观演用户复购率的1.5倍。

  儿童剧最受欢迎 话剧票房贡献度最高

  近年来,成都市政府先后通过政府补贴、场馆建设、剧目扶持等举措扩大市场容量,丰富演出品类,拉动消费增长。

  今年10月初,成都市政府宣布投入490余万元启动“天府戏剧节”惠民项目,市民通过该惠民项目在大麦网购票可以享受票价2折(每张票最高减80元)的政府补贴。

  报告显示,此类扶持政策极大的带动了儿童剧、话剧和音乐剧市场的消费增长。2018年成都地区儿童剧演出1355场,占到总演出场次的58%,票房收入1500万元,占总收入27%。其中《冰雪奇缘》、《消失的月光宝盒》、《佩奇欢乐派对》、《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超级飞侠·小爱的奇幻旅程》等热门IP改编的舞台剧最受亲子家庭欢迎。

  话剧和音乐剧在演出场次上虽然只有儿童剧的一半,但是票房收入却是儿童剧的2倍。报告显示,2018年成都地区话剧和音乐剧演出只有682场,票房收入却超2900万元。

  不难看出,明星版话剧、开心麻花系列、孟京辉经典作品等优质剧目的下沉加速了话剧票房的增长。由王刚、张铁林、张国立“铁三角”主演的《断金》成功摘得“2018成都最受欢迎话剧排行榜”桂冠;孟京辉《恋爱的犀牛》两轮巡演10场,上座率高达98%,紧随其后位列第二;开心麻花2017贺岁力作《李茶的姑妈》巡演五轮,场场爆满荣摘榜单第三。

  此外,报告还指出,成都地区良好的创作环境也是戏剧市场活跃的重要推动力。国有剧院、民营剧团和学院派齐头并进,高品质创作层出不穷。

  数据显示,成都戏剧演出50%场次由本地院团创作,较2017年同期提升了12%,其中,川话版《茶馆》、话剧《苏东坡》、电音荒诞喜剧《欲望街角》、舞剧《长风啸》等都是本土明星剧目,备受戏剧粉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