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企业运动式“减碳” 需从三方面着手

市场风格切换?高增长的“硬科技”板块仍是重点布局主线

每经特约评论员 张莹 贾明(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指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我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指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政府部门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碳达峰,迈向碳中和的坚定决心,这也对企业适应低碳时代的新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因素影响运动式减碳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现行的碳排放规模、行业结构、资源能源结构都表明实现“双碳”目标并非易事。在落实碳中和国家目标的过程中,虽然多数企业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强化技术手段的方式努力实现碳排放量的最小化,但部分企业仍然出现了运动式“减碳”行为。

运动式“减碳”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虚喊口号、蹭热度,而不采取实际行动的减碳行为,例如企业承诺节能减排,而在生产销售各环节中的实质性“减碳”措施较少;另一种则是指企业不考虑自身发展水平和能力而采取不切实际的减碳行动,例如片面强调零碳方案、大搞零碳行动计划,或者有些传统制造业对所有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全部关停。

笔者认为,不论是“只喊口号”的表面减碳行为还是“不切实际”的过度减碳行为,都会损害企业声誉和外在形象,削减其核心竞争力,阻碍企业在迈向“双碳”目标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来看,企业运动式“减碳”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未能充分了解企业减碳的重要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于企业运动式减碳而言,不论是表面减碳行为还是过度减碳行为,都体现企业自下而上回应政策的两种极端做法,属于企业对政策的被动回应。

事实上,企业碳减排活动不仅会带来社会效益,还会通过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为企业重塑核心竞争力,创造新的生命和活力。而企业对于碳减排重要性的理解仅停留在被动回应政府要求阶段,未能认识到减碳给企业带来的双重效益。

第二,未能将减碳和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统一起来。减碳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生产运营、公司治理、供应链管理等都会带来深远影响,这也为企业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绝佳契机。但是,如果企业将减碳活动片面化理解,认为和企业发展转型没有直接关系,那么就无法将企业减碳和高质量发展统一起来。

第三,未能找到切实可行的企业减碳路径。切实可行的减碳路径是企业能够落实碳减排的基石,也是企业迈向“双碳”之路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企业自身资源禀赋、发展阶段、战略规划以及所属行业的不同,其减碳路径带有专属性特质,这就说明了企业无法采用统一的路径,而给其碳减排工作的稳步推进带来了诸多挑战。

推进企业碳减排三大建议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稳步推进企业碳减排工作需要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紧抓企业双碳教育。针对企业无法充分理解减碳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不断强化面向企业的宣传和教育,强化对双碳目标重要性的认识。例如以节能减排为主题,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和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宣传国家在碳减排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解析我国能源资源形势和企业碳减排的意义,强化企业碳减排的责任意识。

其次,协同企业减碳促高质量发展。针对企业未能将减碳和高质量发展相统一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企业高质量发展角度入手,挖掘减碳过程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机遇。高管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协调统一企业碳减排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薪酬、晋升等激励方式,促使高管不断思考如何挖掘减碳过程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有效路径。例如通过将低碳理念融入产品研发设计中,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优化企业减碳战略路径。针对企业未能找到切实可行的减碳路径,笔者认为应从企业实际出发,全方位制定企业减碳促发展战略体系。在宏观战略管理上,企业应当成立碳减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企业碳减排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落实每一阶段减排工作的重点和预期目标,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而在减碳路径的具体设定中,企业应当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结合政府减排的政策导向、所属行业特征以及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碳促发展战略,实现减碳和企业战略转型稳步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