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槐荫区经十一路棚户区改造项目回迁工作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有上千户居民拿到了新房钥匙。从动迁到回迁,3000多户棚户区居民只用了不到20个月时间就圆了安居梦,时间相当于平常棚改项目的一半。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用新的济南棚改征收速度,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广大回迁居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棚改旧改(征收拆迁)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民生工程、政治工程、发展工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棚改旧改(征收拆迁)工作,将其列为全市重点工作之一,全力加以推进。经十一路棚改征收,只是全市大力推进棚改旧改(征收拆迁)工作的一个缩影。
本期对话,记者就市民关心的棚改旧改(征收拆迁)问题,采访了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市城市更新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春华。
A 3年开工安置房超14万套
记者:济南大规模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始于2005年,十多年来,济南棚改旧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徐春华: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棚改旧改工作。我市大规模的国有土地上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工作始于2005年。2005-2015年的10年时间里,全市共完成改造约14万户,建设安置房超过600万平方米。2016年全市成立城市更新专门机构以来,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出台惠民政策举措,全市棚改旧改(征收拆迁)工作全面提速,3年干了过去10年的活儿。截至去年10月底,我们连续3年提前超额完成省级棚改任务,累计新开工建设安置房143528套;征收拆迁也接连创下历史最好成绩,3年共完成征收拆迁181404户、4368.96万平方米。
记者:这样的成绩,对棚户区居民和整个城市来说,意味着什么?
徐春华:2017年4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经十一路棚改项目时明确提出:棚户区是城市“洼地”,一定要把这块“洼地”垫高,尽最大努力加快项目推进速度,早日让群众住上新楼房,过上新生活。
自大规模启动棚改旧改工作以来,我们已垫平了数百万平方米城市“洼地”,让20余万户居民住上干净舒适的新房,有效改善了棚户区、城中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了城市品质与形象。
棚改旧改(征收拆迁)作为推动我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先手棋”和重要抓手,通过大规模实施棚改旧改(征收拆迁),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比如近期实施的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新东站片区、历城郭董片区、长清区经济开发区等项目,我们坚持产业布局与新动能培育并重,通过“多村整合、整体策划、连片改造、分步实施”,推动城市新动能发展区与城市建成区统一规划、有机融合、同步发展,对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尤其是城市新动能发展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B 坚持不与民争利算发展大账
记者:济南最近3年棚改旧改工作能取得媲美前十年的成绩,有哪些突出的经验可以总结?
徐春华:济南近年来棚改旧改工作佳绩连连、成效显著,这与我们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举措有着密切关系,具体来看,我觉得应当归因于3个方面:
一是创新完善城市更新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成立城市更新专门机构,我们改变了以往棚改旧改(征收拆迁)多头管理局面,体制更顺畅了,工作也更好推进了;在工作机制上,我们创新实施了城市更新工作市领导包挂制度、联合办公会制度、观摩点评制度和大督查制度,工作推进有序有力。
二是着眼民生,科学规划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具体项目规划策划,对棚改安置房与同地段商品房“一视同仁”,统一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确保安置房小区菜市场、超市、医院、学校、公交线路等公共配套与服务一应俱全,方便群众生活。
三是在征收拆迁过程中,坚持“不与民争利、阳光征收、用群众工作方法”三项原则。依法征收、和谐拆迁,赢得了被征收拆迁群众的广泛支持。
记者:征收拆迁工作有“天下第一难”之称,济南是如何攻克这一难题的?
徐春华:征收拆迁工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其核心是征收补偿问题。近年来,我们坚持“不与民争利”的工作思路,不仅算项目资金平衡的小账,更算经济添动力、发展增空间、民生得改善、城市树形象的大账,从事关未来发展的高度出发,全方位调整完善安置补偿政策,尽可能给老百姓更多的实惠,让征收拆迁过程成为惠民过程。
被征收房屋紧贴市场价格进行评估,确保产权调换套内建筑面积不减少,实行最低套型面积保障,适时优化调整搬迁费、临时安置费发放标准,统筹发挥政策“工具包”最大效应对弱势群体实行特殊扶助……这些政策举措,既最大限度保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又解决了群众后顾之忧,有效解决了拆迁安置中诸多棘手难题。
坚持实施过程“六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征收补偿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让老实人吃亏;聘请律师成立48个“法律服务组”,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坚持“源头有法、过程依法、结果靠法”,对“滞留户”依法申请司法强制搬迁……这些从具体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做法,有效地推动了我市征收拆迁工作。
C 绝不把棚户区带进小康社会
记者:目前我市集中连片棚户区已基本改造完成,棚改旧改已到了“啃硬骨头”阶段,进一步推进棚改旧改面临哪些难题?
徐春华:经过持续十多年的改造,我市剩下的棚户区基本上都是群众改造意愿强烈但收益难平衡的零散棚户区,这些项目占地面积小,且规划用地性质多为道路、公共绿地,实施起来很难产生经济收益,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同时,按照“中疏”战略相关政策要求,二环以内棚改项目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要求进一步提高,导致收益平衡难度进一步加大。国家棚改融资政策的收紧,对打赢三年棚改攻坚战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记者: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如何确保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棚改任务?
徐春华:根据去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三年棚改攻坚战工作部署,我市到2020年底要基本完成主城区棚户区改造。
针对前面说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也采取了不少办法。一方面通过政府兜底,破解资金难题。我们确立了“三个平衡”原则:局部不能平衡就寻求整体平衡,短期不能平衡就寻求长期平衡,静态不能平衡就寻求动态平衡,市场没法干就由政府出资实施。比如历下区由区财政承担了2.5亿元改造资金,在全市率先蹚出了零散棚户区改造的新路子。
另一方面,探索创新政策举措,破解房源难题。从2017年起,通过“限地价、竞拆迁安置房”方式的土地“招拍挂”,全市竞出了超过40万平方米安置房,根据市里的安排,这些房源将优先用于零散棚改项目安置。
此外,为了让异地安置的群众搬得痛快、住得舒心,结合前期民意调研,安置房源设计最小户型面积均在70平方米以上,满足了群众小房换大房的心愿。
要确保实现“不把棚户区带进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困难很大、压力很大,今后仍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和出发点,着重解决融资渠道和安置房源两大问题。
记者:我市尚未完成改造的棚改旧改项目总共还有多少,今年预计开工棚改安置房多少套?
徐春华:随着我市城市更新工作不断深化,城市更新逐步由大拆大建转为城市有机更新阶段。根据前期摸底测算,2019-2020年预计还需要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约6万套。去年11月,市城市更新局启动了今年棚改旧改计划编制工作,初步计划今年新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3.8万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