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院应避免同质化 可引入多种业态

原标题:共生院应避免同质化 可引入多种业态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可“按照申请式改善、共生院改造的思路,推进核心区平房院落有机更新”。申请式腾退和共生院成为当下老城保护的热词,这也是下一步老城保护更新的一个重要路径。为老胡同里的共生院注入新血液、焕发新生态都该注意什么?市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共生院应该留住什么?

保留原生态 提升居住质量

老城保护时要着重保护好胡同肌理和四合院,市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市政协副秘书长宋慰祖从小就在北京南城长大,他深有感触:“只有留下原住民才能留住四合院的文化韵味,以新老居民共生为核心的共生院是大杂院改造的一大方向。”

他还指出,古城保护应该是一种有机更新的模式,四合院的青砖灰瓦风貌,这些原生态的东西是要保留并保护的。同时,原住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也要提升。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有机更新。

对于四合院及部分住户的腾退,市政协委员、北京桓丰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耿晓冬认为,“除了‘申请式腾退’,建议将整院搬迁的同意率降至70%,只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可以腾退”。

核心区胡同内很多四合院属于文保院落,但被不合理占用。耿晓冬委员表示:“从过往多年腾退难以推进的情况看,主要是因为资金存在缺口,政府可以与企业联合成立文物保护与修缮的专项基金,向社会公开募集,这样可以拓宽资金需求来源,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与复兴发展模式。”

共生院应该引进什么?

避免同质化 可引入多种业态

腾退之后如何利用?“共生院引进的业态也要因地制宜,适应周围的环境,符合社会的需要,更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市政协委员、大前门影视公司董事长郝金明举了个例子,“前门草厂地区很多老旧院落整改后变成了酒店,为前门游客提供了住宿资源,脏乱差不见了,环境也提升了,老胡同焕发了新生。”

耿晓冬建议,核心区应该做到“一街一区差别化”,避免同质化和千篇一律的改造,可以考虑发展老北京传统形式的小茶馆、小酒肆或者博物馆等多种“共生”方式,引入传统手艺展示等。

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专职副主委、市政协副秘书长李昕也指出,可以融入高科技和创新元素,适度引入社会力量和新业态,,焕发老城的生机与活力。

共生院应该注意什么?

平衡开发与保护 不能破坏历史风貌

如何平衡商业化开发与保护?宋慰祖建议,改造之后的四合院可以向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转变,使它产生价值。

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学习委员会主任张庆也建议,在具有历史文化街区的胡同中,可以引入一些商业元素。“比如可以做展览、开书店、做文化沙龙等等,进行文化交流。但是所有的商业活动都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为代价,更不能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增加的商业设施、现代建筑一定要与历史文化街区的风格相配。”他补充道,在胡同院落腾退之后重新利用时,建议要保留胡同和院落本身的历史信息,并在腾退后将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