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上演最后疯狂?监管部门要出手了,地王房企将受冲动的惩

对于最近的房地产,稍微有点敏感性的也该清楚调控的原则,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前提下,对于市场调控则是哪里过热就调向哪里。事实也正验证这个原则的执行力度。

随着国家重申房住不炒以及住建部等多部门对房价过热城市提出预警,同时也对土地市场过热城市发出警告。一切都变了,从5月份数据又能可见一斑。随着监管层的警示和调控加码,房贷平均利率在连续多个月下降之后,5月多地出现上升态势。

但是在4月份还完全不一样,4月18日,苏园区苏园土挂(2019)02号地块拍卖结果出炉:中海以溢价率37.67%的35.6亿元总价竞得此地块,楼面价为30287元/平方米。这也是苏州园区自规划建设以来,土地楼面价首次超过3万元,也使得中海拿下苏州新地王。加上苏州园区新地王,苏州这座城市在一周时间之内,已经诞生了三宗地王。

而苏州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对于土地市场过热的城市也正在受到调控的“欢迎”。50大热点城市卖地收入已经飙升到1.37万亿,相比于上次统计足足多了1500亿,同比涨幅也从此前的1.2%,迅速上升到9.3%!

5月24日开发商座谈会上,明确表态全年物价审核不会放开,年度明确苏州所有项目预售备案价不得超过4万,且不会考虑项目具体情况,单个区域内新备案价格不得超过目前同类在售项目最高备案价格,当地没有义务保证开发商每块地都不赔钱。

如果说苏州还只是市场表现,那么接下来则是官方的表态。5月17日,银保监会还专门下发文件,直指房企违规融资。严控表内外资金直接或变相用于土地出让金融资;通过影子银行渠道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等四个方面,全天候,立体式谨防开发商绕道融资拿地!

5月25日,由清华大学主办的“2019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中国银保监会表示,金融业开放是大势所趋,不会停顿,更不会倒退。但是在鼓励金融对外开放的同时,要特别警惕境外资金大进大出,过度炒作。坚决避免房地产和金融泡沫过度。

5月31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从数位接近监管的人士处获悉,监管部门将收紧部分房企公开市场融资,包括债券及ABS产品。接近监管的人士表示,部分房企因拿地激进,“出现一些‘地王’,已经引起国家的注意”;在住建部指导下,央行与证监会将暂停部分房企的债券及ABS融资渠道。

房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土地是房企的战略资源,各类型房企都不会等闲视之。没有适量的土地库存,房企的发展将会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开发商会不惜一切代价拿地,哪怕高价拿地哪怕频出地王。可是拿了地之后呢?

过去不惜一切代价拿高价地的开发商,不仅利润大幅缩水,限制价格也让他们遭受巨大打击。不拿地,保不住命,因为没有地就没有余粮,拿地,又拿不起,只好倾尽所有不惜一切代价。房子盖好了,卖低了亏本,真亏假亏至少利润大大减少,不卖放在手里更成了烫手的山芋,所以生死两难,加上如果信贷收紧或直接掐住咽喉等于成了压垮地王房企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是难道非要置开发商于死地吗?也不是这样,但客观会造成的结果或许会让开发商被压垮,但也没办法,需要付出这样的代价。一方面不顾政策稳定提醒,拿地王推高房价;另一方面,实际上抢地还是一种对赌。其释放的信号应该从银保监会此次重点整治的房地产领域融资乱象可以理解,所有这些包括融资变相用于土地出让金融资和资金挪用于房地产开发或购房,与当前楼市、地市波动较大有关。

重点提到了房地产和金融泡沫过度,所以,信贷收紧是大概率事件,为的就是防范市场风险。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应该是维护市场稳定。中新社发表文章《中国房地产“经济稳定器”作用凸显》,对房地产的历史及未来进行了重新审视,既肯定了历史上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支柱地位,同时也对未来房地产的定位表达了新的态度。

伴随中国经济的转型换挡,房地产业发展阶段相应转变,“发动机”的作用减弱,“稳定器”的角色逐渐凸显。作为“稳定器”,房地产行业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告别“大涨大跌”。或许正是借助这样的机会让房地产市场风险实现平稳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