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新赛道

  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中国就走过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老”之路。据民政部统计,预计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突破3亿,每十个人中就有四个是老人。养老产业摇身成为一条竞争新赛道。亿万老人背后10万亿元“隐形刚需”,已成为各路资本盯梢与垂涎的全新领域。但现实很骨感,行业缺乏标准、服务缺乏积累、人员流动频繁,养老显然不是一个“躺着数钱”的行业。

  追赶者龙湖,能否有朝一日成为养老产业里的执牛耳者?龙湖集团副总裁、养老事业部总经理胡浩日前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专访。除了在养老领域试水的种种细节外,龙湖养老模式、盈利来源、产业链延伸以及融资渠道的廓形也被一一勾勒。

  “龙湖正在摸索建立可复制、可控制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这在业界还是一片空白。”胡浩称,“服务是龙湖的强项,做养老就是把赚空间的钱变成赚时间的钱。只是赚时间的钱没有那么快而已,说白了,做养老要有点耐心。”

  初心与顺势

  25岁的龙湖正走到转型关键节点。如何去对抗传统和创新间的撕裂?它的答案是,走出舒适区,做强服务型收入。

  他们捕捉到了当年最早一批业主正慢慢变老的信号——如何为这些业主提供更好的老年生活服务,成为龙湖谋划养老事业的初心。去年9月,龙湖养老事业部成立,成为公司最重要的创新业务之一。

  “党的十九大以来,政府对于养老、大健康、民生等这些大工程都有很多的支持和引导。”胡浩说,“我想我们(做养老)也是顺势而为。”此时,国内的养老产业正处在爆发增长的“前夜”。几乎所有房企都在密切关注并研究这个领域,保利、万科、绿城、远洋等甚至已经有了像样的养老项目样本。后来者龙湖启动了密集学习,不光是这些同行,他们甚至把泰康、太平人寿等险企的国内项目都看了个遍。

  龙湖养老团队更是多次奔赴香港、日本、美国等地取经。有了对标之后,龙湖集团CEO邵明晓拟定了养老业务16字方针:自建品牌、自建团队、医养结合、轻重结合。 养老业务品牌被命名为“椿山万树”。

  两个月前,“椿山万树”首个城市展厅在重庆新壹城揭开面纱,一并开放的还有龙湖首个养老颐年公寓。这个位于重庆九龙坡闹市区的专业机构,是龙湖投身养老产业的试点之作。他们按照星级酒店配置和适老化改造标准,安放了150余张床位。

  尽管才起步不久,但龙湖内部早已反复推演了养老版图的壮大路径—第一步,地产孵化期,利用现在龙湖的自有资金,从专业养老机构切入,目的是在养老市场卡位和团队练兵;第二步,规模化增长期,嫁接保险、基金的资本优势,发展嵌入式社区照料中心并进行网格化布局;第三步,数据化再生期,打通线上线下服务,形成全场景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在这个逻辑上,他们规划了颐年公寓(CB)、社区照料中心(CC)、持续照护养老社区(CCRC)、居家照护(HC)等龙湖养老四大产品体系。

  “大概只有3%的老人会选择机构养老,即便做到行业老大,盘子基本也就这么大,社区养老也是同样道理。”胡浩认准了高频、海量的居家养老:“那才是大生意。”

  除了龙湖地产200多个项目里的业主,龙湖物业外拓服务的173万户人家,都是椿山万树的潜在客户。线下有物业渠道,线上有服务平台,龙湖希望通过这两者资源调动形成数据化再生,去赚千家万户的钱,这也是他们一直说的“空间即服务”战略。

  龙湖养老团队谋求精准投资,西南、长三角、环渤海、华南四大片区是他们深耕与轮耕的目标所向。“龙湖养老目前在重庆、成都、上海、北京等地都已有筹备或落地的项目,”胡浩透露,未来,他们在杭州、南京、厦门、广州等8-10个城市会持续布局。

  赚时间的钱

  在这门和传统地产不一样的生意里,“高投入、慢产出”的马拉松式战线,考验着每个参与者的耐力。

  “养老与传统地产的生存模式天然不符。”胡浩谈道,“长远来看,养老业务的空间很大,但是一上来就当成一个锱铢必较的生意,肯定是不行的。在初期,单个项目的营收要站在长期的商业逻辑上来看。做养老就是把赚空间的钱变成赚时间的钱。”

  专业服务被龙湖视为未来主要的盈利来源。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会标委会副主任委员兼顾问赵良羚被龙湖请来坐镇,带头制定龙湖版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从‘十二五’提出老年产业概念至今,还没有一家有成熟的、可以复制的或者标杆性的服务体系推向市场。”赵良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将来养老企业不仅仅要做规模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可以复制、可以控制的数字信息化服务管理体系。

  龙湖正在做的,是从客户线和员工线一并发力,一条用来研究老年人活动的行为轨迹,为个性化定制服务和风险防范等提供依据,一条用来了解专业服务内容、达标情况等,用来精准人力配备,把控和考核服务的流程。

  “服务质量达到线下和线上无缝衔接是我们的方向。”赵良羚称,这就要求我们把每个服务的环节理清楚,寻找控制点,定标准。这也是龙湖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要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