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楼盘为什么热衷于起洋名?

来源: 新文化报

作者:牛角

近日,广东、宁夏、山西、浙江、山东、四川等全国多地全面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看着中国小区楼盘光怪陆离的洋名,我脑子里不禁蹦出一个念头,国外的小区怎么起名?正好最近在看美国学者保罗·福塞尔的那本《格调》,里面恰好谈到了早年间美国新建社区如何命名。比如说那个全世界最著名的社区———比弗利山庄,它的名字就源于公元700年英国的一座修道院。

美国的中产阶级,大多有英国情结,喜欢英国味道的东西。所以有些房地产开发商在给新街区起名的时候,都要往英国地名上靠,比方说伯克利、德文郡等等。而美国中产阶级房前屋后弄草坪的传统也源自于英国,书架上的书籍也往往是英国文学名著。

而这种向往的背后,其实是新兴经济体在文化上的不自信。或者粗俗点儿说,这就是一种暴发户心态。我们有钱了,就要追求一下生活品质,但我们的头脑中却没有足够的文化积淀,于是就通过向传统上层阶级的模仿来达到目的。但也因为缺乏文化品位,这类模仿往往呈现出东施效颦的肤浅和滑稽。

但这样的情况并不会持续太久,随着自信力的上升以及文化品位的提升,新兴经济体都会完成从文化输入到文化输出的过程。就像暴发户品位差,但他的儿子和孙子就未必差。当年的美国是这样,如今的中国也是这样。

为什么中国的小区楼盘会起一些洋名怪名?这就是在迎合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品位以及对阶层跃升的向往。在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眼里,托斯卡纳、普罗旺斯就意味着优雅舒适的生活方式,耶鲁、哈佛就意味着高端的教育,加州、西雅图就意味着富足的阶层。住到以这些名字命名的小区里,就会进一步夯实自己身为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

但这种对于品质的文化追求,当它变成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雅致就变成了庸俗。保罗·福塞尔观察到了这个现象,他指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每一样东西都趋于贫民化,也就是更符合贫民的文化趣味。具体来说,当全中国的小区都叫什么普罗旺斯和托斯卡纳的时候,这名字还能给我们的品位添光加彩吗?我想会适得其反吧。

而且这几年,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正在逐步形成,你观察那些新建楼盘小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汲取灵感。每一个新兴经济体都会经历从抄袭到超越的过程,这是好事。但是你要说从政策层面加以管理,加速这一过程,我觉得还要考虑社会成本问题。

罗素有句名言:参差多态才是幸福之美。在一个多元社会里,人们品位各异、选择各异,没有必要要求整齐划一,有人就喜欢洋、怪的东西,那就让他们喜欢又有何不可呢?而这种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反而体现出一种家长式的审美观。学者维舟评价说:“就跟父母看不惯你奇装异服是一样的:假定这些不合乎‘礼’的外观都是混乱、无序乃至不道德的。而推崇的,则是正统、清爽、整齐。”除了观念上的问题之外,我想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还有一个成本问题。如果这些楼盘小区的名字改了,那么居民的什么房产证、户口本、身份证上的信息是不是都得跟着改?而且当年那些小区的名字也都是政府批准的,如今又算不算是朝令夕改呢?

所以我的看法是,这股子“崇洋媚外”的风潮早晚会刮过去。如果一定要管,那也应该“既往不咎”,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以后不再准许这样的名字出现就好了。一项政策的出台,除了考虑观念问题之外,我想也应该考虑社会成本问题。